2025年10月31日,青年编剧“古二”(程骏年)公开发布《繁花》剧组主创的私下录音,犹如一声惊雷,瞬间震动了影视行业。录音中,王家卫导演评价演员唐嫣“很装”,并要求为其戏份进行“暖场”讲解;编剧秦雯则提及刘诗诗与倪妮台词分配疑受粉丝施压,以及陈道明频繁修改台词但难以记忆长段对白。这些看似私密的对话,不仅揭开了剧组内部权力运作的冰山一角,更将导演、演员、编剧三者间权力不对等的问题推向公众视野,深刻揭示了其对作品质量的潜在侵蚀。
此次事件的核心,在于古二自称深度参与《繁花》核心剧本创作,却仅获“前期责任编剧”头衔,月薪微薄且未获正式署名,这无疑是影视行业“署名即资本”潜规则的缩影。尽管剧组谴责古二侵犯隐私,但录音内容已引发公众对影视创作伦理与权力结构的广泛讨论,凸显了编剧权益保障的结构性缺失。这场风波不仅是个人恩怨,更是对“流量至上”与“署名即资本”两大行业顽疾的集体拷问。
王家卫对唐嫣的评价及其要求“暖场”的细节,直观展现了导演在创作中的绝对主导权。导演对演员表现的预期和干预,若过度集中,可能导致演员为迎合导演而牺牲对角色的独立理解,进而影响表演的真实性和作品的艺术完整性。秦雯提及刘诗诗与倪妮台词分配的争议,并推测演员团队通过粉丝施压,则暴露了“流量至上”背景下演员及其背后资本对剧本的干预能力。当流量明星的市场号召力成为决定话语权的重要因素时,编剧的创作意图和剧本的整体平衡性容易被打破,最终损害作品的叙事逻辑和艺术水准。此外,秦雯吐槽陈道明频繁修改台词但难以记忆,也反映出资深或有地位的演员可能拥有更大的台词修改权,即使这种修改与编剧初衷相悖,剧组和编剧也常需妥协,导致剧本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受损。
编剧作为“一剧之本”的创作者,其地位却长期处于弱势。中国电影家协会等行业组织多次呼吁保障编剧权益,推动剧本中心制,强调好故事、好剧本是影视作品的基石。例如,国家电影局在2025年7月召开的电影领域社会组织座谈会上,明确要求中国电影家协会等社会组织“认真履行团结引导、联络协调、服务管理、自律维权的职能,助力电影行业繁荣健康发展”,这体现了官方对维护行业秩序和创作者权益的立场。然而,艺恩数据2018年的报告显示,专业编剧从业人数逾14万,多数却退居幕后,鲜少被观众记住,这与“署名即资本”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这种不健康的权力结构,直接导致原创力下降,剧本被随意修改,最终侵蚀作品的艺术价值。
要打破这种权力失衡,回归内容为王的创作本源,行业必须建立健全的伦理边界和制度规范。这要求强化编剧的署名权和收益分配权,遏制资本和流量对创作的过度干预,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编剧高璇在2025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上疾呼,应落实剧本定稿权、剧本阐释权和剪辑审查权,以从制度层面保障编剧的创作自主性。具体而言,视频网站应改进流量导向的评估机制,将剧本质量与创作能力作为立项核心依据,引导资本“脱虚向实”。同时,应建立第三方监督和保护机制,如行业协会提供法律援助、搭建公认的编剧贡献衡量机制,并鼓励编剧提升自我保护意识。唯有当导演、演员、编剧各司其职,互相尊重,才能共同打造出真正有深度、有品质的优秀作品,推动中国影视行业健康发展,让“流量”追着创作跑,而非创作仅仅靠“流量”。
天下劳动者苦赢家通吃久矣,从来如此,未必就对。打破潜规则,重塑行业伦理,是影视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