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5年,合肥城外,十万大军将一座孤城围得水泄不通。
领军的主帅,是东吴的统治者孙权,他要用绝对的兵力优势,碾碎眼前的敌人。
城中守军仅有七千人,最终的结果,却是孙权大败,几乎被生擒。
01
孙权的兵力,似乎总能轻易达到一个惊人的数字。
建安二十年,合肥之战。
《三国志·张辽传》记载,“权率十万众围合肥。”
十万,这是一个在三国时期,足以发动一场决定性战役的兵力。
然而,对手张辽、乐进、李典等人,麾下总兵力不过七千。
结果是,张辽率八百死士,直冲孙权中军大营,东吴军队士气崩溃。
孙权撤退时,又被张辽追击,险些丧命。
此战之后,江东小儿闻张辽之名,不敢夜啼。
孙权的军事指挥能力,受到了巨大的质疑。
但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东吴雄厚的兵力基础。
合肥之战并非孤例。
在与曹魏将领文聘的对峙中,孙权也曾动用大规模兵力。
《三国志·文聘传》记载,“孙权以五万众自围聘于石阳。”
孙权亲率五万大军,围攻文聘驻守的石阳城。
文聘坚守二十余日,孙权久攻不下,最终解围退去。
撤退途中,还遭到了文聘的追击,再次战败。
除了战争,孙权在进行大型工程时,也能调动庞大的军事力量。
赤乌十三年,公元250年。
《三国志·吴主传》记载,孙权“遣军十万,作堂邑涂塘以淹北道。”
他派遣十万军队,去修筑一座名为“涂塘”的水坝。
其目的,是用大水淹没北方的道路,作为一种防御手段。
无论是十万攻城,还是五万围邑,亦或是十万修坝。
这些数字都指向一个事实。
孙权的东吴政权,拥有着强大的兵员动员能力。
02
与孙权相比,刘备的兵力,则显得捉襟见肘。
纵观刘备一生,其用兵规模,很少超过五万人。
即便是关乎国运的决战,也难以凑出孙权那样的庞大军团。
刘备一生中,调动兵力最多的一次,发生在建安二十年。
这一年,刘备刚刚夺取益州。
孙权派遣使者诸葛瑾前来,索要荆州的长沙、零陵、桂阳三郡。
刘备以攻取凉州后归还为由,予以拒绝。
孙权被激怒,派遣大将吕蒙,率军袭取三郡。
同时命令鲁肃率一万兵马,进驻巴丘,以防备关羽。
孙权本人,则亲率大军,驻扎在陆口,作为后援。
荆州局势,骤然紧张。
刘备接到消息后,立刻做出反应。
《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先主引兵五万下公安。”
刘备亲率五万大军,从成都出发,抵达荆州的公安。
同时,他命令镇守荆州的关羽,率军反击。
《三国志·吴主传》记载,“关羽将三万兵至益阳。”
刘备的五万,加上关羽的三万,总兵力达到了八万人。
这是刘备集团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军事动员。
然而,就在双方剑拔弩张,大战一触即发之际。
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
曹操攻占了汉中。
汉中是益州的门户。
汉中失守,益州将直接暴露在曹操的兵锋之下。
刘备面临着两线作战的巨大风险。
他不得不做出妥协。
他派遣使者与孙权议和,双方重新划分了荆州的势力范围。
以湘水为界,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归属孙权。
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归属刘备。
这次未曾打响的战役,是刘备兵力的巅峰展示。
此后,他再也未能组织起如此规模的军队。
03
两年后,刘备发动了汉中之战。
此战,他倾尽了益州的兵力,与曹操反复争夺。
最终惨胜,夺取了汉中,自立为汉中王。
此时,蜀汉的国力达到了顶峰。
然而,一场灾难,很快降临。
公元219年,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水淹七军,威震华夏。
但随后,孙权背弃盟约,吕蒙白衣渡江,袭取荆州。
关羽败走麦城,整个荆州军团,数万精兵,全军覆没。
荆州的丢失,是蜀汉国运的转折点。
它不仅让蜀汉失去了一块重要的领土和人口基地。
更让诸葛亮设想的“隆中对”战略,即从荆州和益州两路北伐,彻底破产。
同时,数万训练有素的士兵的损失,对蜀汉的军事力量,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
为了夺回荆州,为关羽复仇,刘备发动了夷陵之战。
他调动了蜀中可以动员的全部兵力。
根据孙权上报给曹丕的书中记载。
《三国志》注引《魏书》:“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
孙权称,刘备的兵力为四万人。
这其中,还不包括刘备招募的五奚蛮夷部落的一万余人。
即便如此,蜀汉东征的总兵力,也未超过五万人。
最终,刘备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大败而归。
荆州军团的覆没,加上夷陵之战的惨败。
两次大战,蜀汉损失的兵力,接近十万人。
刘备一生积累的军事家底,几乎被消耗殆尽。
此后,蜀汉再也无力发动大规模的对外战争。
诸葛亮治蜀,励精图治多年,才将全国的总兵力,恢复到十万左右的水平。
根据《蜀记》的记载,蜀汉灭亡时。
全国的总户数为二十八万,人口九十四万。
“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
这十万军队,是蜀汉的全部家当。
其中,还需要分兵驻守成都、汉中以及各处关隘。
因此,诸葛亮和姜维后来的数次北伐,每一次能够调动的机动兵力,都很难超过五万人。
兵力单薄,成了贯穿蜀汉后期的,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
04
兵力规模的巨大差异,根源在于两国国力的不同。
东吴的根基,是长江以南的江东六郡。
自孙策渡江平定江东开始,到孙权建立吴国。
这片土地,在孙氏家族的经营下,发展了数十年。
与长期处于战乱之中的中原地区不同,江东相对稳定。
长江天险,为它提供了一个天然的屏障。
这使得江东的农业生产,能够持续发展。
“江南鱼米之乡”,为东吴政权提供了稳定的粮食与税收。
一个稳定而富庶的后方,意味着可以供养更多的人口。
更多的人口,则意味着更充足的兵源。
孙权的十万大军,正是建立在这样坚实的经济与人口基础之上。
反观刘备集团,其发展历程,充满了颠沛流离。
从起兵开始,刘备长期没有属于自己的稳定地盘。
他辗转于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之间。
直到赤壁之战后,才占据了荆州数郡,有了立足之地。
但荆州四战之地,难以安心发展。
直到公元214年,刘备才夺取了益州。
益州,虽然号称“天府之国”,物产丰饶。
但刘备真正拥有它的时间,并不长。
他没有足够的时间,像孙权经营江东那样,去消化和发展益州的全部潜力。
更重要的是,益州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其战争成本。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四周被高山险阻包围,物资运输极为困难。
在益州内部,供养十万军队,或许尚可。
但要将这十万军队,投送到千里之外的北伐前线,其后勤补给的压力,是蜀汉脆弱的国力,难以承受的。
因此,诸葛亮的北伐,不是不想多带兵,而是实在带不动。
每一次出兵五万,已经是蜀汉国力所能支撑的极限。
05
除了国力的差异,两国军队的构成与战略目标,也决定了兵力规模的不同。
东吴的军队,有很大一部分,是与地方豪族共同组建的。
这些世家大族,在江东根深蒂固,拥有自己的部曲私兵。
孙权作为统治者,需要与他们合作,才能维持统治。
在战时,这些豪族的私兵,也会被征召,成为吴军的一部分。
这使得吴军在数量上,显得非常庞大。
东吴的国策,核心是“保据江东,观望天下”。
这是一个典型的防御性战略。
长江天险,是其防御体系的核心。
庞大的军队数量,更多的是为了维持对内的统治,以及防御来自北方的曹魏的进攻。
他们并不需要,也没有意愿,去进行一场耗尽国力的,统一天下的战争。
而蜀汉则不同。
蜀汉的国策,从《隆中对》开始,就是主动进攻。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是其立国的政治纲领。
这是一个必须通过对外战争,才能实现的目标。
因此,蜀汉的军队,虽然数量少,但走的是精兵路线。
无论是刘备时代的白毦兵,还是诸葛亮治下的无当飞军。
都是三国时期战斗力强悍的精锐部队。
蜀汉的每一次北伐,都是一场以小博大,以弱击强的du博。
他们没有资本,像孙权那样,动辄挥霍十万大军。
他们必须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训练有素的精锐部队身上。
用战术上的胜利,来弥补战略上的劣势。
06
兵力数字的背后,是两个政权截然不同的生存状态。
孙权坐拥富庶的江南,有足够的资本,去支撑一场十万人的失败。
合肥之战的惨败,对他来说,虽然丢脸,但并未动摇国本。
而刘备,则像一个背负着沉重使命的孤勇者。
他的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荆州与夷陵的两次失败,几乎让他万劫不复。
一个兵力雄厚,却屡战屡败。
一个兵力单薄,却矢志北伐。
这种巨大的反差,构成了三国后期,一段令人扼腕的历史。
如果诸葛亮拥有孙权的十万大軍,历史的走向,或许会完全不同。
但历史没有如果。
国力的差距,最终决定了命运的归宿。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