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特批15分钟签证!杨振宁到上海交出一份名单,许鹿希:他救了老邓!
那年邓稼先在青海“学习”,杨振宁一份名单递到北京,周总理派专机去接人!
中美未建交,杨振宁非要回国,一份“救命名单”让邓稼先摆脱困境,咋回事?
许鹿希憋了30年才敢说:1971年杨振宁要不是递了那份名单,老邓就悬了!
邓稼先夫人许鹿希,心里有个事憋了好多年。
关于杨振宁的,她一直没敢往细了说。
直到后来,时过境迁了,她才终于能把当年的事给摊开了讲。
她一开口,就把那“15分钟签证”和一份“救命名单”的事给抖搂了出来。
这桩往事,内情可不简单。
01
1971年,那年头可不一般。
中美关系还是冰疙瘩一块,硬得很。刚搞了个“乒乓外交”,算是敲了条缝,但两国的大门还没真正打开呢。
国内呢,也是“文革”后期,气氛还是绷得紧紧的,一根弦似的。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一个大消息传出来:杨振宁要回国。
02
这杨振宁是谁啊?
美籍华人,1957年就拿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在华人里是头一份,简直是天花板级别的人物。
他这身份,在那会儿太敏感了。
美国那边,FBI都盯着他呢。他要回中国大陆?那在当时,跟“投敌”也差不多了,不少朋友都劝他别犯傻。
可杨振宁铁了心要回。
为啥?他爹杨武之在国内,他想家了,想回来看看。就这么简单。
他这身份,搁在当时,回国就是捅马蜂窝。
03
但这事儿吧,说起来简单,办起来比登天还难。
他拿着美国护照,去哪办签证?那时候中美没大使馆啊。
杨振宁想了个办法,他先飞到了巴黎。
为啥选巴黎?因为那会儿中国在法国有大使馆,时任大使还是黄镇。
杨振宁到了巴黎,客客气气地递上申请。
大使馆的人一看,好家伙,杨振宁...这可咋办啊。这身份,这时间点,太要命了。
工作人员不敢做主,只能客客气气地表示,这事儿吧,得请示国内,您先等着,估计得两个礼拜。
04
两个礼拜?杨振宁一听,也行吧,总比直接拒了强。他就跑去订了个宾馆,准备长期抗战了。
大使馆这边呢,也是火急火燎,赶紧把这事儿当成特急件,一封电报发回了北京。
电报直接到了外交部,然后转呈到了周总理的桌上。
周总理一看,杨振宁要回国?他立马就抓起了电话,亲自打给中国驻法国大使馆。
05
可接下来的事,让所有人都懵了。
杨振宁那边,刚到宾馆,屁股还没坐热呢,登记手续刚办完,水杯刚端起来。
也就15分钟,大使馆的人火急火燎地跑来了,告诉他签证办好了,马上就能走。
杨振宁自己都懵了。
搞了半天,是周总理亲自打电话特批,要求立即发签证,让他回来。
总理一句话,签证15分钟搞定,这效率简直是降维打击。
他成了中美关系破冰前,第一个回国探访的美籍华裔科学家。
但他不知道,他这一趟回来,对他最好的老朋友邓稼先来说,意味着什么。
06
这时候的邓稼先,在哪呢?
邓稼先,就是那个搞出“两弹”的元勋,中国的“原子弹之父”。
1950年,他拿到美国博士学位才9天,就跑回来了。回来就是为了搞核武器。
隐姓埋名二十多年,在戈壁滩里吃沙子,把原子弹、氢弹全都搞出来了。
原子弹搞出来了,人也快耗干了,这就是那代人的付出。
按理说,这是天大的功臣吧。
07
可在那个特殊的年头,功臣也躲不过去啊。
1971年,邓稼先正在青海的核武器基地接受“审查”,说白了,就是挨斗。
为啥呢?因为核武器研制过程中出过一次事故,有人就把这帽子往邓稼先头上扣。
他的夫人许鹿希在北京,急得团团转。
老邓被带走好久了,一点消息都没有,是死是活都不知道。许鹿希到处托人打听,可谁敢说啊。那个环境,人人自危。
许鹿希心里都凉了半截,觉的这回老邓怕是凶多吉少了。
功臣在青海挨斗,妻子在北京绝望,这事儿真是没地方说理去。
08
就在这最要命的时候,杨振宁到了上海。
上海方面接待规格很高,毕竟是周总理特批的客人嘛。
接待人员就询问杨先生,这次回来想见见谁,好给安排。
这本来就是一句客套话,没想到杨振宁当真了。
他拿出一张纸,刷刷刷写了一串名字。
接待人员拿过来一看,头一个名字就是:邓稼先。
后面还有一长串,钱三强、王淦昌、赵忠尧...全是当时国内顶尖的物理学家,好几个人的情况,在当时都挺“敏感”。
接待人员拿着那张纸,手心全是汗。
邓稼先...这个名字在当时可不是谁都能提的,更别说一个美籍科学家点名要见了。
接待人员是个老江湖了,他知道这事儿他兜不住。
杨振宁看出了对方的犹豫,他还以为是安排不过来,就又补了一句。
他表示,这些人都是他的老朋友,特别是邓稼先,50年的交情了,是他最好的朋友之一,这次回来,无论如何都得见一面。
接待人员听完这话,腿肚子都转筋了。这哪是见不见得到的问题,这是敢不敢找的问题啊。
他赶紧把名单收好,一秒钟都不敢耽误,立马跑去打机密电话。电话那头听完汇报,沉默了足足有十秒钟...
09
那头沉默的十秒钟,气氛凝重得很。
接待人员拿着电话,手都有点抖。
电话那头终于有了回应,表示知道了,要稳住杨先生,名单马上上报。
这份名单,以最快的速度,从上海送到了北京。
最终,摆在了周总理的桌上。
周总理一看名单,特别是“邓稼先”三个字,立马就明白这事儿不简单了。
杨振宁是谁?是国际上盯着的诺奖得主。他这次回国,全世界的媒体都看着呢。
他要见的人,要是你说“不见了”、“找不到了”,或者支支吾吾说“不方便”。
那国际影响可就闹大了。人家会怎么想?你连自己的功臣都保不住?
10
紧接着,更关键的来了。
周总理当即拍板:必须见,而且要好好见。
一道指令立刻从北京发往国防科工委,再转向青海的那个核武器基地,内容是立即安排邓稼先同志回京。
当时邓稼先正在基地挨批斗呢。
“工宣队”的人正唾沫横飞地让他“交代问题”,邓稼先梗着脖子,一句话不说。
会场气氛紧张得要死。
突然,基地的大喇叭响了,让所有人紧急集合。
一架飞机“轰”一下就降落在基地机场了。这在当时可是天大的事,那飞机可不是随便飞的,基地的人都懵了。
飞机上下来几个人,穿着军装,表情严肃,二话不说,直接冲进批斗邓稼先的会场。
11
审查人员一看这阵势,也蒙了,还以为是来了更高级别的调查组。
结果带头的人掏出一份文件,当着所有人的面,声音洪亮地宣布了中央命令,邓稼先同志立即回北京。
那几个字,砸在会场上,所有人都安静了。
那些前几天还耀武威风的审查人员,一个个吓得腿都软了,话都说不利索,结结巴巴地念着邓稼先的名字。
前一天还是审查对象,第二天中央专机来接,这反转谁受得了。
带头的人理都不理他们,走到邓稼先面前,态度立马变了,请邓老登机,飞机在等着了。
邓稼先自己也懵了。
他就这么稀里糊涂地,在所有人注视的目光中,被请上了飞机。
12
飞机腾空而起,直飞北京。
等飞机到了北京,他走出机舱,看见了来接他的许鹿希。
许鹿希一看他那副形容枯槁、头发乱糟糟的样子,眼泪当场就下来了。
人瘦脱了相,但好歹是回来了。
许鹿希扑上去,抱着他,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人回来了,人总算是活着回来了。
回到家,洗了个澡,换了身干净衣服,邓稼先才知道,是杨振宁回国了,点名要见他。
没过几天,俩人就在北京饭店见面了。
这对50年的老友,一个在海外功成名就,一个在国内隐姓埋名搞核武,再次见面,真是感慨万千。
杨振宁拉着邓稼先的手,问了一个他憋了很久的问题,就是他听说中国的原子弹,是不是有外国人帮忙。
邓稼先笑了,他让杨振宁附耳过来。
具体说了啥,杨振宁没透露。
但杨振宁后来说,他听完邓稼先的回答,眼泪都快掉下来了。他彻底明白了,中国的原子弹、氢弹,完完全全是咱们中国人自己搞出来的。
13
这次会面之后,邓稼先的处境彻底扭转了。
没人敢再动他了。
所以说,杨振宁这次访问,不只是见了老邓一个人,他是间接保护了名单上的很多人。
名单上的钱三强、王淦昌那些科学家,也都陆续得到了保护。
这不就是古代版的“尚方宝剑”吗?
杨振宁的国际声望,加上周总理的果断处理,让那份名单成了一道“护身符”。
杨振宁递名单是惦记老友,周总理批名单是保护国宝,这事儿真是巧了。
杨振宁可能自己都没想到,他就是单纯想见个老朋友,结果无意中办了件天大的好事。
那些想在背后整邓稼先的人,算盘打得噼啪响。
他们觉的这回能把这尊“大神”彻底拉下马了,把人调到青海,天高皇帝远,怎么折腾都行。
谁能想到,半路杀出个杨振宁呢。
人家就提了个名单,想见见老朋友,结果这名单直接捅到了周总理那。
想把国家的功臣往死里整,结果人家海外的朋友一个点名,高层直接派专机保了。
听说那些在青海审查邓稼先的人,后来知道这事儿,一个个吓得好几天没睡好觉。
再也不敢乱伸手了。
这就是机关算尽的下场。
创作声明:本故事来源:《邓稼先传》、《许鹿希访谈录》及相关公开采访资料、杨振宁自述文章《我与邓稼先》、《周恩来年谱(1949-1976)》。本文依据史料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历史故事,有些部分可能会在历史细节进行了合理推演。凡涉及推测性内容,均基于同时代的社会背景、文化习俗和相关史料进行合理构建,部分细节进行了文学性渲染和合理推演,有部分为艺术加工,如有表达的观点仅代表笔者个人理解,请理性阅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或与本文并无关联,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特此说明!谢谢!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