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是什么人?是共产国际指定的领导人?不是。是上一任领导人指定他接班的吗?也不是。
他长期处于中国共产党的边缘,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建党,到1935年遵义会议选择毛泽东,经历了多少领导人?陈独秀、瞿秋白、向忠发、李立三、王明、博古,我们按照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苏俄革命的基本道路指导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撞得鼻青脸肿,磕得头破血流。
1935年遵义会议对毛泽东的选择,不是山头妥协的结果,不是利益集团平衡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对胜利的选择。
在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前,朱德已经是国民革命军中一位声名显赫的准将旅长。在许多人认为他有望荣归故里,衣锦还乡之际,他却选择背井离乡,跋涉千里,从四川来到了上海。在这里,他亲自找到了当时担任中央总书记的陈独秀,明确表达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强烈愿望。然而,陈独秀却将他视为旧军阀的代表,找借口委婉拒绝,并劝其离去。朱德悟出国内入党无望。
1922年九月之初,朱德毅然从上海启程,踏上了前往欧洲的征途。
此后,朱德得知法国存在一个旅欧支部,心中充满渴望,遂毅然决然踏上了横渡大洋的征途,远赴法国以求加入党组织。从巴黎至马赛,他一路追寻,终于找到了法国支部。然而,当他得知支部负责人周恩来、张申府已前往柏林,朱德毫不犹豫地追随党的步伐,乘车赶往柏林,并在那里实现了自己千里迢迢的入党梦想。
1922年,周恩来携手其入党介绍人张申府(位于左一)、刘清扬(左二)以及密友赵光宸,一同来到了柏林。
朱德,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司令,亦被誉为军队的奠基者。众人常将朱德视为南昌起义的关键领导者,然而事实却是,在那个起义的领导层中,朱德并未位列其中。
朱德仅率一支人数不足南昌市公安局一半的队伍,南征途中,该队伍却溃不成军,尽数离散,朱德由此沦为真正的孤军奋战者,因而未能于南昌起义中占据核心地位。
周恩来当时评价朱德说:“朱德,实乃一位卓越的参谋与向导。”陈毅亦表示认同,他言道:“在南昌起义的历程中,朱老总虽未居显赫地位,且鲜有人遵循其言辞,众人对他更多的是出于对其资深经历的尊敬。”
毛泽东曾评价:“中国共产党懂得直接准备战争组织军队的重要性是从1924年参加黄埔军事学校开始的”即从周恩来开始。周恩来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位军事部长,中共中央军事部长他成立了中共第一支大元帅府铁甲车队,后扩建为著名的“叶挺独立团”。
朱毛会师之际,双方间产生了显著分歧,概括而言,其核心争议聚焦于军队指挥权的集中与分散。
毛泽东主张集权由一人指挥秋收起义和南昌起义带来的队伍,朱德主张分权分别指挥各自的队伍,相互配合。
陈毅从中调和,但陈毅本身更赞同朱德分权配合的方式,陈毅借红四军大会通过批评朱、毛两人,以达成新的团结,他批评毛泽东有七点错误,朱德有三点错误,结果红四军选举,朱、毛两位主帅双双落选,陈毅反而当选了红四军前委书记。
周恩来闻讯不仅没有支持交情深厚且一同赴法勤工俭学的陈毅,以及亲自介绍入党,在南昌起义中的下级朱德,反而支持了曾反对过自己起草的“二月来信”的毛泽东,并指出毛泽东的方向是正确的方向。
1946年3月4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在延安机场
朱德:凭借南昌起义失败后仅存的800勇士,力挽狂澜,成功保存革命火种。
朱德是富有历史自觉的伟人。
“旧军阀”为入党:远赴法国,追至德国,被逐出柏林
朱德在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前,已担任国民革命军准将旅长。正当众人皆以为他可荣归故里之时,他却毅然决然,跋涉千里,从四川前往上海,寻求时任中央总书记陈独秀的入党许可。然而,陈独秀视其为旧军阀,以种种理由婉言拒绝,并劝其离开。朱德由此深刻领悟到,在国内实现入党愿望已属无望。
随后,朱德得知法国存在一个旅欧支部,心中抱持着坚定的信念,遂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横渡大洋的征途,前往法国以加入党组织。从巴黎至马赛,他历经艰辛,终于找到了法国支部。然而,他却被告知支部负责人周恩来与张申府已前往柏林。朱德毫不气馁,再次追踪党的足迹,搭乘火车抵达柏林,最终在千里之外实现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梦想。
南昌起义中“打杂”:灌醉驻军团长,冲前殿后防滇军
加入党组织后,朱德赴德国深造。然而,不久便遭驱逐,无奈之下他转赴苏联继续学业。1927年,他带着丰富的学识回到祖国,随即投身于著名的八一南昌起义。朱德被誉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司令,是我国军队的奠基者。人们普遍认为朱德是南昌起义的核心领导人之一,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起义的领导班子中并无朱德的身影。
关键的原因是朱德带领参加南昌起义的队伍人数太少。与叶挺十一军8个团,贺龙二十军6个团相比,朱德只带领了相当于南昌市公安局不到500人的队伍,雪上加霜的是这不到500人的队伍都上了年纪成家立业有了牵挂,且不是专业受训的野战部队,以至于在南昌起义南下之时,这支队伍一哄而散,全部逃离,朱德便成了名副其实的光杆司令,因此无法在南昌起义中谋得重要位置。周恩来当时评价朱德说“朱德是一位出色的参谋与向导。”而陈毅则表示:“朱老总在南昌起义中的角色并不显要,也无人听从他的号令,大家仅是出于对他的老资格表示尊重罢了。”
在南昌起义当天,众人纷纷忙碌于指挥调度军队,朱德所接受的任务仅仅是让两位当地驻军团长醉酒。起义部队南征途中,朱德被委以开路先锋之责,这是由于周恩来考虑到在部队穿越江西时,将遭遇滇军的阻截,而朱德曾担任过滇军旅长,与滇军关系密切,因此能助起义军顺利通过。若朱德是重要领导人,又怎会让他置身于最前沿、最危险的位置?同理,部队进入广东后,朱德被安排在队伍末尾担任殿后,以便与追击的滇军进行周旋。
显而易见,若以现代视角审视,朱德在南昌起义期间实则主要承担着“打杂”的角色。
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博古到达陕北后合影
历史转折:借兵死守三河坝殿后,但主力部队全军覆没
在随后举行的三河坝会议中,这不仅标志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的重大里程碑,同时也成为了朱德人生历程中的一个转折点。会议决定由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聂荣臻等领导率领两万精锐部队南下作战,旨在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而朱德则肩负重任,率领原属叶挺指挥的25师3000余众,留守三河坝,执行殿后任务,顽强抵抗敌人的追击长达三天三夜。在整个南昌起义的过程中,朱德得以独揽指挥权长达三天,正是这三天,成就了朱德中国人民解放军终身总司令的辉煌地位。
在连续三日的激战之后,朱德所部成功执行了既定任务,尽管付出了六七百人的惨重代价,但队伍仍保留了两千余众。正当他们收束队伍,准备与主力部队汇合之际,一位连长急匆匆地返回。朱德未曾料想,原来主力部队已遭受重创,全军覆没。当时的领导人已各自分散寻求生路,而他所率领的两千余人,竟成了坚持到最后的关键火种。
得知消息,如同晴天霹雳,部队顿时陷入混乱,军心亦随之动摇。在这危急关头,朱德挺身而出,高声呼喊:“切勿溃散,我们有武器,有人员,我们必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据当时的老同志事后回忆,朱德当时也是“勉力”维系着军心,“大家都想瞧瞧他究竟有何高招,实在无计可施,我们再行散去。”消息的突然性令人震惊,士兵们一片茫然,唯有跟随朱德的步伐,探寻一条生路。
八月的南昌仿佛被烈火烤炙,如同熔炉一般。士兵们身着短衣短裤,即便到了十月末,仍旧只能身着薄衣。由于补给匮乏,随着队伍前行,人数不断减少。从起初的两千余人,一路走到江西安远天心圩,只剩下八百余人。此时,中央紧急接到报告:“师长、团长纷纷逃逸,各营连长亦多弃职而去,师级以上干部仅剩朱德一人,政工干部则尽数离去。”
团级军事干部仅剩王尔琢,政工干部仅剩陈毅,队伍呈现出溃散的态势。”彼时的干部流散尚不构成叛逃。如今回首,那实乃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时刻,若这800人尽数离散,南昌起义的队伍将沦为空壳。武装斗争的胜利将遥不可及。
1945年召开的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使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达到空前统一和团结。图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同志在七大主席台上
力挽狂澜留住800将士:我们就是今天俄国的1905年
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朱德挺身而出,站在一片稻田旁的土堆之上,高声宣示:“大革命虽然失败,我们的起义军亦然,但革命的精神不曾熄灭。愿革命的同志跟随我前行,不愿革命者亦可安然归家,无需勉强。回首1905年的俄国革命虽遭挫折,1907年他们终获胜利,而我们今日便是俄国的1905年,坚信总有一日,我们也能迎来属于我们的1907年。”据现场官兵回忆,当时仅有少数人真正懂得1905与1907所指为何。
但是,就是在朱德的激情与信心中火焰一般感受到信仰的力量。在那一个时刻,没有人相信革命还能成功,就是这一位曾经被陈独秀认为是军阀的旧军人仍然坚持相信革命一定能成功。这800人是丢了魂的队伍,正是朱德给了他们一个魂。陈毅回忆道:“在那最黑暗的时刻,当群众情绪降至冰点,他(朱德)却能指出光明的未来。这正是总司令非凡之处。”
这正是力挽狂澜的典范,那支由800人组成的队伍,无人能预见到22年后百万大军将跨越长江天险。然而,每一位留守的战士,都从朱德的身上汲取了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我们始终坚信,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但在决定性的关头,领导者的信念应当成为中流砥柱。群众或许能随波逐流,但领导者必须如坚固的树干,屹立不摇。
正如朱德那般坚如磐石、力挽狂澜的中流砥柱,方为合格的领导人。南昌起义虽以遗憾的失败收场,党亦遭遇了灭顶之灾,然而,此一变故却让原本只是“打杂”的朱德价值全然显现,恰是“危机毁灭权威,危机诞生权威”这一道理的生动写照。
谭震林回忆:800人队伍上山后决定了井冈山的实力
就在那支800人的队伍中,诞生了日后的新中国军队奠基人。中国共产党埋葬蒋家王朝的基本军力贯穿在整个解放战争中,最主要的指挥者——东北战场林彪,华东战区主将陈毅、粟裕在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授衔中脱颖而出:十大元帅之首朱德、十大元帅之三林彪,十大元帅之六陈毅,十大大将之首粟裕。
古训有云:“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800勇士,正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核心战斗力的摇篮。解放之后,谭震林同志曾深情回忆道:“倘若朱老总不曾将南昌起义的队伍引领至井冈山,单凭我们秋收起义的力量,恐难维系长久之计。”
秋收起义的队伍多由工人、学生组成,战斗力弱,很难去打赢战斗;而南昌起义的队伍不同,士兵均由黄埔军校毕业,士兵清一色北伐铁军的队伍,井冈山自此战力大增。朱德在其中居功至伟。”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中这样评价朱德:在八一南昌起义面临重重困难的情况下,朱德成功保住了队伍,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1964年11月,周恩来率中国党政代表团到莫斯科参加十月革命47周年纪念活动后回国,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到机场迎接
人的一生纵然漫长,但关键时刻只有几步,而朱德正是在关键时刻把握了机会,使之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之魂。朱德的坚决的斗争精神、必胜的革命信念就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韧性。
毛、周、朱三人对于红军的建设思路、革命应该走的道路等等有许多不同看法不同意见,争论比比皆是,比如,1929年红四军七大、八大“前委”、“军委”之争,朱德取代毛泽东领导;1932年10月苏区宁都会议“反倾向斗争”,周恩来取代毛泽东领导。
但在核心目标上,中国共产党怎么样获得胜利?怎么样完成民族救亡?三人是完全一致的。他们三人不是同一年出生,却是1976年同一年去世。有一些矛盾与误会甚至直到他们同一年去世后也没能化解,没能超越生命。并不是如今想当然的亲如兄弟,不分你我。共产党的力量来自真实,无需矫饰。
即便如此,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在评价中共党史时普遍认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构成了中共历史上最理想的领导组合。他们三人凭借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共同营造了一种近乎完美的历史协调。
他们所追求的并不是眼前的和谐,毫不隐讳共产党内的互相批评与自我批评。三人相互补充:毛泽东对党的路线方针的制定;朱德的坚决斗争精神,革命必胜的信念;周恩来大量高超的组织协调工作,他们使中共臻于完善。
伟人铸就伟业,真人探寻真理。今日,虽能精算薪资与职位,却难以度量伟大。梦想的价值难以估量,正如我曾所述:怀抱理想主义投身事业,往往多遇挫折,头破血流。若能成就,必是伟大之业。此理,恰如三位伟人所展现的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