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这几年看美联储的戏,简直比坐过山车还刺激。感觉就像你坐在一个司机旁边,他前一秒还把油门踩到底,跟你吹嘘这车性能多牛,下一秒就突然一脚急刹,差点把你甩出窗外,然后现在呢,他一脸尴尬地告诉你,呃,好像得挂倒挡了。
这头全球金融巨兽,现在正把那颗曾经高傲的头颅,一点点、不情不愿地低下来。
整个故事的高潮,或者说转折点,得从2021年那会儿说起。当时通胀的火苗子,已经不是到处乱窜了,简直是燎原之势。我记得鲍威尔当时在会上还嘴硬,说什么“暂时性通胀”,结果呢?没多久就自己打脸,松口承认,哎呀,这物价涨得是比我们想的厉害多了。核心通胀预测从3%直接干到3.7%,那感觉就像是学霸突然发现自己严重估错了考试难度。与此同时,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那个大水池,早就吹气球一样涨到了8万多亿美元,而且每个月还跟上了发条似的,雷打不动往里灌1200亿美元。那架势,哪是调控经济,分明是在搞洪水泛滥。
可是,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泡沫吹得再大,也有被戳破的一天。2023年,硅谷银行“轰”的一声倒了,这一声雷,把整个华尔街从派对的美梦里给炸醒了。美联储这才手忙脚乱地开始救火。然后,时间快进到2024年,眼瞅着通胀数据稍微好看了那么一点点,它就迫不及待了。今年9月,立马就降了25个基点。
你别小看这25个基点,市场的解读可太直接了,翻译过来就三个字:撑不住了。这不是什么高瞻远瞩的战术调整,这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被迫投降。它用行动告诉全世界:对不起,我之前吹牛了,美国经济没那么硬朗,还得拄上低利率这根拐杖才能走路。
回看这几年的轨迹,简直是一部荒诞剧。从2022年为了摁死通胀,启动那轮堪称疯狂的加息,一口气把利率干到5.5%的顶峰,再到现在灰溜溜地降息转向。中间呢?穿插着银行倒闭的危机,经济放缓的警报,像极了一个手忙脚乱的医生,发现之前下的药太猛,病人快被治死了,只能赶紧换药方。
2024年下半年的经济数据,就像一张亮起了黄灯的体检报告。增长率?看着还在2.5%左右晃悠,但内里早就虚了。老百姓的钱包捂得一天比一天紧,企业主们谁还敢在这个时候大手大脚地投资?鲍威尔在杰克逊霍尔那个全球央行的年会上,嘴上还在那说要“灵活”,要“相机抉择”,但底下的人谁听不出来那弦外之音——宽松的大门,又要吱呀一声,重新打开了。
真正把美联储逼到墙角的,不是别人,正是美国自己家里那堆积如山、快要发霉的问题。最要命的,就是那颗悬在每个人头顶的债务炸弹。今年的联邦债务总额,已经冲破了35万亿美元,这是个什么概念?光是每年要还的利息,就占了GDP的3%。这种时候你还想维持高利率?那不是跟自己过不去,那简直就是经济自杀。所以,当美联储降息的时候,很多经济学家都直言不讳:这就是美联储的投降书,那个靠强势美元号令天下的时代,正在让步。
美联储一低头,全世界的资本可都是人精,立刻就闻着味儿来了。一场规模空前的资金大挪移,就这么上演了,而且目的地清晰得不能再清晰——东方,中国。
这不是瞎猜。高盛在2024年的一份报告里就捅破了这层窗户纸,大胆预测,因为中美利差的变化,中国那些在海外有大量美元资产的企业,可能会抛售高达1万亿美元的资产,换成人民币,让钱回家。
这股热钱回流的势头,今年的数据里看得明明白白。上半年,外资买中国债券的速度明显加快,境外机构手里攥着的中国债券,规模已经超过了4万亿人民币。光是今年前8个月,成交额就达到了吓人的11.8万亿。怎么人民币资产突然就成了香饽饽?答案其实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一边是避险,一边是收益。
你想想看,一边是美国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跌破了3.5%,你再把通胀算进去,拿到手的实际收益甚至是负的,等于你把钱借给美国政府,还得倒贴钱。另一边呢,中国的国债收益率稳稳地在2.5%左右,背后还有个稳健增长的经济基本盘撑着。2024年中国GDP增长5.2%,今年预计也有4.8%,在全世界都愁眉苦脸的时候,中国交出的这份确定性,对外资来说,就是最大的诱惑。
钱是怎么流进来的?路径很清楚。除了企业把海外的美元换回来,全世界的央行也在用真金白银投票。有个叫OMFIF的机构做了个调查,说高达70%的央行行长,都在琢磨着要不要增加人民币的储备份额。瑞银更是估算,光是各国央行这一个渠道,就可能带来2500亿美元的资金流入。再加上企业的投资,那1万亿美元的规模,可能真的还只是个开胃菜。
这股涌向东方的资本洪流,动的可不仅仅是钱。在更深的层次上,动的是全球对美元的信任。美联储这几年反复无常、左右横跳的政策,实际上是在亲手拆解自己建立起来的霸权体系。当美元指数从2022年114那个不可一世的高点,一路摔到今年的90左右时,一个时代的黄昏,似乎已经拉开了序幕。
最明显的信号是什么?是全球央行掀起的那股“淘金热”。你去看,从匈牙利、泰国到土耳其,再到中国、俄罗斯、波兰,大家都在心照不宣地干同一件事——买黄金。今年的金价冲破每盎司2500美元,这背后不光是避险情绪,更是对花花绿绿的纸币,尤其是美元,投下的一张沉甸甸的不信任票。黄金,这玩意儿可不会因为鲍威尔开个发布会就凭空多出来。中国的官方黄金储备已经超过2000吨,而且还在买,买,买。
与此同时,那个曾经被视为最安全资产、美元霸权基石的美国国债,正在被它曾经的大买家们静悄悄地抛弃。数据显示,中国持有的美债规模,已经从顶峰时期的1.3万亿美元,大幅砍到了现在的8000亿美元左右。这些撤出来的钱,正源源不断地投入到自己的市场里。这是一种无声的宣告,但比任何声明都响亮:你的债,我们不买了,你自己玩吧。
就在这个此消彼长的过程中,人民币的国际化,也在悄悄地踩着油门。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结算里,人民币的使用比例在2024年已经提到了25%。再加上数字人民币在跨境支付那块搞的各种试点,中国正在铺设一条全新的金融轨道,一条能慢慢摆脱对美元依赖的轨道。
“珍珠港事件”,作家吉姆·里卡兹用这个词,不是说军事冲突,而是一个让人后背发凉的金融比喻:一场针对美元霸权的、出其不意的、颠覆性的打击。在今天这个全球资金流向逆转、地缘政治摩擦不断的背景下,这个比喻,听着格外刺耳,也格外真实。
下一个金融“珍珠港”会是什么样子?可能是一场美元的闪崩,也可能是一次彻底的金融脱钩。里卡兹和摩根大通的报告,都指向了一个可怕的可能性:当世界各国,特别是那些急于摆脱美国金融控制的国家,开始联合起来,用它们手里的黄金储备来给某种数字货币背书,并用这个新系统来绕开美国主导的SWIFT国际结算系统时,对美元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
这就好比一场精心策划的偷袭。当美国还沉浸在挥舞着SWIFT大棒制裁别人的权力快感中时,一个平行的、它完全控制不了的交易体系,可能已经悄然成型。到那个时候,支撑美元地位的石油美元体系,可能会瞬间瓦解。
而这场风暴最大的催化剂,正是日益激烈的中美博弈。美国财长耶伦,一边飞到中国来,嘴上说着“我们有你们需要的东西,比如芯片和供应链”,一边却又在科技上对中国层层加码、围追堵截。然而,中国2024年高达700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和已经达到30%并且还在不断提升的芯片自给率,都说明了一件事:美国想扼住中国咽喉的企图,正变得越来越难。这种对抗,恰恰为金融领域的“摊牌”,提供了最充足的动机。
所以你看,美联储的“服软”,从来就不是一个偶然事件。它是美国经济内部矛盾长期积累后的一次总爆发。高到天上的债务、后劲不足的增长,让这位昔日全球央行的“带头大哥”,显得如此力不从心。而他政策上的被迫转向,恰恰给了全球资本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也为人民币的崛起,推开了一扇窗。
“珍珠港”的警钟已经敲响。它提醒我们,建立在信用之上的金融大厦是多么脆弱。当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用脚投票,去寻找更安全的资产、更独立的结算体系时,美元霸权的根基,就已经在被一点点地侵蚀。中国在这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需要做的,就是稳扎稳打,利用好这个难得的战略机遇期,扩大内需,把自己的金融体系建得更坚固,去迎接那个注定不平凡的新时代的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