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的中国股市,正弥漫着不同寻常的气息。
央行在10月9日开展1.1万亿元买断式逆回购操作为市场注入流动性,这笔规模远超预期的“精准补水”采用三个月期限,意味着资金将更精准流向迫切领域。
与此同时,证监会召开“十五五”资本市场规划座谈会,全面推进实施新一轮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市场资金早已闻风而动,北向资金在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净买入超百亿元。
1 三大潜力板块
十月行情绝非普涨,而是结构性机会为主。通过梳理多家券商策略,三个重点板块正浮现出清晰的投资逻辑。
科技成长板块仍然是机构共识度最高的方向。中信证券强调,“资源安全、企业出海和科技竞争依然是最重要的结构性行情线索”。
中金公司明确建议关注AI算力和机器人相关产业链,认为在产业景气度未发生明显拐点前,中期仍值得重点关注。
AI算力需求的强劲增长正在被持续印证。7月北美四大云厂商不同程度上调2025年资本开支指引,OpenAI、甲骨文、英伟达三家公司形成的“投资-算力采购-硬件供应”闭环,正解决AI算力短缺问题。
有色金属板块在十月同样熠熠生辉。纽约期金在10月初历史首次站上4000美元/盎司大关,中国央行也已连续11个月增持黄金。
国庆假期期间,港股原材料行业上涨4.15%,显示国际市场资金已开始增仓资源品。
美联储降息周期启动推动全球流动性环境趋于宽松,美元走弱预期强化大宗商品走强。
高端制造与新能源领域同样不乏亮点。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十月宣布固态电池技术突破,成功将界面阻抗降低至传统液态电池水平。
中国科学院团队已联合宁德时代、中国商飞启动“固态电池2030计划”,目标在2028年前实现全固态电池成本大幅下降。
2 市场底气来源
十月的A股市场之所以充满期待,源于政策、资金与基本面三重信号的共同托底。
政策面上,央行1.1万亿元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只是冰山一角。两会后推出的“金融部门一揽子政策”仍在持续发力,涵盖降准降息、优化资本市场工具等多项措施。
资金面上的积极变化更为明显。被称为“聪明钱”的北向资金节前持仓市值已冲到2.41万亿元,较8月中旬增加近5000亿。
摩根士丹利报告显示,今年9月份净流入中国股市的外资反弹至46亿美元,创下自2024年11月以来单月最高。
基本面的改善也在逐步显现。国庆假期期间超24亿人次跨区域流动,创历史新高,国庆档票房破18亿元,显示内需活力仍在。
国家发改委下达今年第四批69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资金,为经济复苏再添动力。
3 散户如何应对
面对十月的“变盘局”,投资者需要根据自身风险偏好选择合适策略。
对于风险承受能力较弱的保守型投资者,可锚定“安全边际”,重点布局估值安全的行业龙头。
目前券商PE仅15倍(近5年30%分位),银行PB仅0.68倍(历史10%分位),安全边际充足。
对于能承受短期波动的进取型投资者,可紧盯“成长主线”,跟着产业趋势走。AI产业链是绕不开的核心,光模块、交换机、服务器等细分行业景气度持续被印证。
“十五五”规划相关领域也值得提前布局。10月20-23日即将召开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有望审议“十五五”规划建议,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量子信息、6G、人形机器人等硬科技赛道已成为政策重点。
4 潜在风险警示
十月行情并非毫无隐忧,几个风险点仍需投资者警惕。
市场内部,TMT板块筹码拥挤度已回升至高位。截至9月26日,TMT成交额占比回升至高位拥挤度区间(40%以上),节前震荡预期下,资金或存在高切低需求。
外部环境同样存在不确定性。特朗普政府已宣布自10月1日起对多类进口产品实施新一轮高额关税,其后续演绎可能短期影响投资者风险偏好。
此外,三季报业绩分化风险也不容忽视。部分科技股盈利可能不及预期,投资者需警惕业绩与估值匹配度。
截至10月12日,市场成交额已连续多日突破2万亿元、两融余额重回2万亿元以上。这些指标表明市场内在稳定性显著提升。
有市场观察发现,国内居民存款正在持续流向权益市场。今年7月居民新增存款-1.11万亿元,8月少增6000亿元,同时非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存款在7、8月合计新增超过3万亿。
这标志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资产配置大转移正在悄然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