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千金晚年贫困潦倒,拒绝蒋介石的援助,致信邓小平:请求协助
孙中山先生,我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一生深受广大民众的敬仰与爱戴。他的形象始终与荣耀和光辉同在,然而,他的子女们的人生轨迹却未能如人意所愿。
孙科之子,在1949年远渡重洋至美国,但不久后生活陷入困境,迫使他不得不尴尬地返回台湾,安顿下来。
长女孙娫19岁因肾病去世。
孙婉,家中最为年幼的女儿,却历经了离异、丧父、丧子等一系列的重重磨难,她后半生的日子过得异常艰辛。
海峡彼岸的蒋介石闻知孙婉不幸的境遇,曾力图施以援手,然孙婉却坚定地拒绝了他的好意。
尽管孙婉与蒋介石及国民政府保持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但在遭遇难关时,她首先寻求帮助的是邓小平同志。这背后是否蕴含着鲜为人知的过去往事呢?
作为国父之女,孙婉为何生活竟如此艰辛?
爱情疏远了父亲。
众所周知,孙婉与父亲间的关系始终笼罩在紧张的氛围中,其根源主要在于对爱情与婚姻的价值观存在显著差异。这一分歧亦成为孙婉在父亲去世后,陷入经济困境的关键因素之一。
那一年,孙婉年仅十五岁,便独自踏上了赴美加利福尼亚的求学征途。孙中山先生,这位始终深切疼爱着这位年幼的小女,无时无刻不在为她牵挂与担忧。
不久,一位名叫王伯秋的留学生便着手准备,踏上了前往美国深造的征途。
这位才俊曾从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思维前卫,青年才俊当之无愧,可称得上是国民党内部一位罕见的青年英才。而他深造的所在,恰巧也位于加利福尼亚州。
孙中山临行前信嘱:“家中有幼女远赴加州求学,孤身异乡,心中不免挂念。在此恳请您于抵达美国后,能予以格外关照。”
令人颇感意外的是,孙中山此行所托,竟在日后为父女之间的关系埋下了潜在的裂痕。
肩负着孙中山的重托,王伯秋不敢有丝毫懈怠。抵达加州后,他即刻怀揣着这份沉甸甸的使命,径直拜访了孙婉。
遗憾的是,孙婉恰巧不在宅邸,王伯秋遂至空手而归。
直至1913年,在一次中国留学生的集体出游中,王伯秋终于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与孙婉邂逅。
当时众人尚不知晓孙婉的真正身份,王伯秋也就不便主动上前攀谈。
直至滑雪项目正式开始,两人才得以有机会相互认识。
王伯秋尚未涉足滑雪领域,而孙婉虽年纪轻轻,却已在众人中脱颖而出,展现了非凡的滑雪技艺。
她主动上前表示:“你在我等之中年岁最为尊长,实乃我们的前辈。且让我传授你一些经验,以期助你一臂之力。”
友谊的种子在两人心中悄然萌芽,随着孙婉知晓王伯秋肩负着孙中山的重托,她与这位比自己年长十二载的大兄长之间的情谊日益深厚。
随着旅行的落幕,他们已蜕变成为无所不谈的知己挚友。
某日,两人约定一同前往雪场享受滑雪的乐趣,不料王伯秋不幸踏空,导致脚部受伤。
孙婉每日辛勤劳作,特意为王伯秋送来餐食,放学铃声一响,她便急切地朝着他家的方向飞奔而去。
在王伯秋康复期间,孙婉时常邀请他一同游园、共进晚餐。
日复一日,王伯秋逐渐意识到事情似乎出现了些许不妥,而同宿舍的伙伴们也不约而同地提醒他:“孙婉对你态度不对,当心!”
无疑,王伯秋肩负着孙中山先生的重托,前来照料孙婉。然而,考虑到他们之间年龄相差十二载,且在诸多方面亦不尽相称。
尤为关键的是,自幼便遵父母之命,王伯秋在故乡迎娶了良缘,如今,他已喜得一双儿女,共享天伦之乐。
不论从哪个层面进行考量,王伯秋都绝不应逾越那道不可逾越的界限分毫。
他坚定地告诉孙婉:“我肩负的使命仅是照料您,这一点我们务必明确划分。请您摒弃一切不切实际的幻想。”
得知他已婚的消息,孙婉心中不禁泛起一丝失落。但当她听说这场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结果时,她的心中希望之火便重新燃起。
婚姻自由,我自选!孙婉难舍王伯秋。
起初,王伯秋心中颇感犹豫,但面对这位容貌倾城、青春亮丽的小姑娘锲而不舍的追求,他很快便心悦诚服,沉醉其中。
王伯秋本欲将此事上呈孙中山,但孙婉却以温婉之语劝其打消念头。于是,她亲自执笔,为父亲泼墨挥洒,书写了一封深情的家书。
在信笺之中,孙婉坦率地吐露了与王伯秋的私情,同时巧妙地掩饰了他已婚的实情。
得知此事后,孙中山心中深感欣慰。他对女儿勇敢追求自由恋爱的行为不禁心生喜悦,而对方恰是他久闻其才的王伯秋,这更加增添了他的喜悦之情。
然而,孙中山尚未尽兴,便有人向他透露了王伯秋已结过婚的消息,这一信息顿时使他怒火中烧。
孙中山在引领民主革命的道路上,始终坚持男女平等与一夫一妻制的原则。然而,他的女儿却不幸成为了这一理念的鲜明反例,这一状况令他倍感痛心与难以置信。
孙中山迅速发布电令,要求女儿与王伯秋终止婚约,这一决定却遭到了孙婉的坚决抵制。
她深信,王伯秋及其配偶不过是旧时代婚姻制度的牺牲者,那种婚姻模式所施加的束缚根本无从立足。
父子之间的争执,令孙婉与父亲之间筑起了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
1915年7月,孙婉与王伯秋在加州悄然举行了婚礼,即便孙中山怒不可遏,最终亦未能阻止这段姻缘。
父子关系一度破裂。
面对家庭经济支柱的缺失,孙婉与王伯秋毅然走上了自力更生的道路。尽管生活之路变得艰难曲折,他们却在克服挑战的过程中发现了新的乐趣。
1919年归国。
未曾预料,他们的婚姻竟遭遇王家家人的坚决抵制。得知王伯秋在外另结新欢,王家老太太勃然大怒,责令他在祠堂中罚跪整整一个通宵。
尽管王伯秋多次恳切请求,老太婆却始终坚持己见,王伯秋与孙婉的子女因而不得不继续居住在王家。
终局,王伯秋未能成功说动家族,亦深怕招致妻子之怒,只得痛下决心,与孙婉断绝了往来。
孙婉在极度的悲痛中,最终远赴澳门,投奔了她的亲生母亲卢慕贞,在那里开启了全新的生活篇章。
孙婉与王伯秋的这段结合,源于他们不顾一切的冲动,却最终以她孤独一人的结局收场。
尽管如此,孙婉始终保持着她的坚毅与不屈,对于父亲的好意与资助,她要么礼貌地予以退还,要么巧妙地转交给母亲。
自孙婉青年时代伊始,她便孤身一人踏上了奋斗之旅,这样的境况直接削弱了她的家财,同时也成为了她晚年生活陷入困境的诸多因素之一。
饱受经济困扰
1921年3月19日,在兄长孙科的细心筹划下,孙婉与戴恩携手开启了他们人生中的第二次婚姻旅程。
戴恩赛,一位罕见的天才青年,其足迹遍布上海圣约翰大学堂与哥伦比亚大学。归国之际,他迅速崛起,成为外交界一颗熠熠生辉的新星。
自与孙婉邂逅,戴恩赛便对她情有独钟,心中难以自制。
婚前,卢慕贞对戴恩赛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要求,包括婚后须在澳门定居,婚礼应在澳门的孙公馆举行,而孙科则需担任主婚人一职。
戴恩赛毫无迟疑地接纳了每一项请求,这一幕无疑映照出他对于孙婉那深沉的情感。
孙婉再婚,孙中山祝福支持。
宋庆龄致函孙婉。“您的父亲对您即将踏入婚姻的殿堂满怀喜悦,并诚挚地祝愿您与伴侣的婚姻生活美满而幸福。为此,他特别奉上四千元礼金,据他所说,这便是他为您精心准备的嫁妆。”
尽管如此,孙婉却毅然决然未从父亲的安排中采撷,反倒是将那笔款项转交给了母亲。卢慕贞无奈地重重叹息,最终还是收下了这笔钱。
戴恩赛与孙婉,实乃天作之合,两人相得益彰,婚后生活充满和谐,彼此尊重,如影随形,共同度过了无数幸福的时光。
新婚的甜蜜如春风般渐渐抚慰了孙婉上一段婚姻留下的创伤,同时也淡化了心中对父亲的怨意。
在戴恩赛的坚持不懈下,孙婉终于点头应允,准许
她的两个子女与年迈的外祖父欢聚一堂。
孙中山对他们两位孩童尤其钟爱,便亲自为他们赐予名号“戴成功”与“戴永丰”。
遗憾的是,在父女之间的和解尚未实现之际,孙中山先
生便带着遗憾离世。
1929年二月,戴恩赛受命担纲国民政府驻巴西公使之职,孙婉随之伴同丈夫,开始了赴巴西履新之旅。
在踏上新的征程之前,孙婉有幸参加了国民党的奉安大典,亲自目睹了父亲安葬于南京中山陵的庄严时刻。
此外,自孙婉与王伯秋分途之后,她与一对子女便未曾再有过相聚的机会。因此在启程前往巴西之际,她心中萌生了一丝愿望,渴望能与他们重逢。
令人惋惜的是,孙婉在将戴成功与戴永丰托付于
卢慕贞之际,与戴恩赛共怀遗憾之情,遂携手踏上了远行的征途。
四载时光匆匆流转,戴恩赛卸去职务,与孙婉携手踏上归途。在这短暂的四年间,祖国大地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焕发出崭新的生机。
戴恩赛肩负重任,被任命为广东海关总督,这一职位本就声名显赫,权势一时无两。然而,未曾预料到的日本侵华战争突然爆发,打破了所有既定的秩序与轨迹。
日军铁骑踏入广东后,戴恩赛的海关职务形同虚设,国民政府几乎将其遗忘在遗忘的角落。
正当盛年的戴恩赛,面临着进退维谷的困境:虽然声名远播,但经济拮据,国民政府并未给予任何形式的支援。
为了维系生计,戴恩赛与孙婉亟需探索新的职业机遇。
他们日复一日,辛勤耕作,所获得的微薄收入,仅仅能勉强维持生计。
随着时光的流逝,他们的精力逐渐消磨,夫妻双方的体魄亦日趋虚弱。
面对困境,他们不得不求助于蒋介石与孙科,希冀他们能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
蒋介石对此事未予重视,孙科素来秉持着不为亲属私谋利益的立场,戴恩赛夫妇的求助信因而一封接一封地陷入了沉寂的无声之境。
穷困求助于邓公
自国家成立之际,戴恩赛与孙婉的境遇得以好转,但这份短暂的和平并未能长久保持。
1952年6月,戴永丰先生,当时正任职于广州的岭南大学,不幸因肺结核病突然发作,与世永诀。
消息传至澳门,戴恩赛痛苦不堪,他生怕将这一惨痛的消息透露给孙婉,唯恐她无法承受这沉重的打击。直至孙婉不幸离世,她对此事始终一无所知。
戴恩赛长久地饱受丧子之痛的孤独煎熬,精神上承受着难以言喻的折磨。
同年9月,卢慕贞于孙公馆病故。
不久后,戴恩赛在沉重的精神压力之下,终究未能幸免,随之陷入了人生的低谷,昔日的那份勇气不复存在。
三年光景过后,戴恩赛抛妻弃女,转而追随儿子远行,孙婉因此只得与女儿戴成功相依为命,相互扶持,共度余生。
母亲与丈夫相继离她而去,孙婉毅然肩负起养育女儿的重任,坚韧不拔地支撑着母女二人生活的重担。
家境遭遇困境,无奈之下,母女俩只得变卖戴公馆的产业和戴恩赛留下的几件珍贵古董,以艰涩之苦维持生计。
然而,这只能暂时缓解眼前的困境,但她们所面对的,依旧是无尽的未来之困。
此刻,远在台湾的蒋介石,在得知孙婉母女不幸的际遇之后,毅然决然地提出要将她们接到台湾,与之共同度过余生。
孙婉态度坚决,果断地选择了拒绝,因为她早已看穿了蒋介石的丑陋面目。
当年国民政府如日中天时对戴恩赛不管不顾,现在被解放军逼到台湾却想到了孙家后人,其险恶用心昭然若揭。
确实,蒋介石始终不懈地致力于在台湾巩固其统治根基,并精心塑造其正统的形象。他屡次尝试将孙中山先生的后代纳入自己的势力圈内。
孙科与蒋介石之间的关系向来紧张,而今在美国生活陷入困境,他只得重返蒋介石的旗下寻求庇护。
蒋介石未忘孙婉。
因此,在1968年的起始之际,蒋介石特意委派代表赴澳门,肩负说客的重任,诚挚地邀请孙婉母女迁往台湾定居。
孙婉鉴于年岁已高、体弱多病,以不便远行为由,婉言谢绝了蒋介石的盛情邀请。蒋介石虽心有遗憾,却也只得口头承诺愿意资助金钱,用于房屋的建造。然而,这一切最终都只是一场空谈,未能付诸实践。
实际上,孙婉拒绝蒋介石的援助,背后亦有着深层的缘由,那便是中国共产党所提供的支持。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即便国家经济遭遇诸多挑战,尤其是60年代那场严峻的三年自然灾害使得国家形势愈发严峻,中共中央依然未曾松懈对孙中山先生后代关怀与支持的传承。
周总理及邓小平同志多次通过宋庆龄女士的协助,向孙婉女士及其女儿提供援助。孙婉女士对党和国家的深切关怀充满感激之情,她自然不愿与蒋介石政府为伍。
在遭遇重重挑战之际,戴成功便会致函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公,恳切请求国家给予一定的财政援助。
继邓公的引领下,澳门新华社分社多次向孙婉提供援助。
在1971年新春佳节之时,孙婉不幸遭遇了一次盆骨摔伤的意外。
中央得知消息后,立即指派了北京骨科领域的顶尖专家,亲临现场为孙婉进行细致的诊疗。
自那以后,孙婉的余生便在医院的病榻上缓缓流逝。
1979年6月10日,孙婉女士在澳门的镜湖医院度过了她83载辉煌人生的最后时刻。她的骨灰最终被安置于香港薄扶林基督教坟场,与戴恩赛先生长眠于同一墓地。
中央政府不仅主导并参与了孙婉的告别仪式,而且主动肩负起为她偿付了长达8年住院期间的全部医疗费用。
结语
孙婉的一生,充满波折与磨难。初涉婚姻的殿堂,便不幸误入歧途,嫁得非良人。继而在第二段婚姻中,她接连遭受丧母、丧夫的双重悲痛,痛苦之情无以言表。
她的生命里积淀了诸多遗憾,未能与父亲和解,未能与王伯秋所生的子女重聚,亦未曾等到戴永丰的归来。
除了精神上的熬煎,生活上的诸多困厄也深刻地侵蚀了她大半的人生历程。
幸运的是,她身旁汇聚了一群充满关爱的人。丈夫誓言守护着儿子离世之秘,女儿始终如一地守护在她的身旁,中共中央亦对她起居生活关怀备至。这些无私的关爱汇聚成了她坚强生活的不竭动力。
这或许正是人生最为真实的写照——其中交织着痛苦与遗憾,同时亦洋溢着他人的关爱与深情。即便身份显赫如国父之女孙婉,亦难逃命运的织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