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春天,朝鲜战场上打得难解难分。中朝联军刚打完四场硬仗,大伙儿心气儿特别足,新一轮大反击眼看就要打起来。彭德怀安排了三路大军,西中东三线一起动手,把“联合国军”打得连连往后退。
就在这时候,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在那儿瞅了一个礼拜,不打也不说,就等着一个时候。等啥呢?等对手把阵势铺开、粮食弹药耗得差不多、攻势停下来的时候。
然后,他轻轻一挥手,13个师、3天就往前插了80公里,把志愿军的阵形给撕成了好几块。这一下出来,整个战线都乱了套。这一仗不是输在前线将士不够拼,是吃亏在节奏没掌握好。
我不跟着你走,你反倒越来越上头
1951年3月下旬,“联合国军”推进到“三八线”附近,美国第8集团军在铁原、金化一线集结,那架势看着像是要攻打平壤、元山。
毛泽东当时明确说了:“计划四月十五日到六月底,在三八线南北消灭敌军建制部队几万人。”
彭德怀照着这个想法制定了全线进攻的部署,集中了志愿军三个兵团、11个军、33个师和4个炮兵师,再加上人民军三个军团,总共差不多70万人,在1951年4月22号正式发起进攻。
西线是主攻的地方,聚集了志愿军第3、第9、第19兵团和人民军第1军团,一共14个军。战术想法是三路一起打,中间往里插、两边绕过去包抄。
左翼的第9兵团5个军往前冲了30公里,把美24师和南韩6师的防线给打断了;右翼的第19兵团63军打下了绀岳山,消灭了英军第29旅的一部分;中间的第3兵团虽然一开始被挡住了,但最后还是形成了正面对峙的局面。
东线由人民军第3、第5军团拖着韩军第2、第7师,防止他们往西派兵支援。战役设计上,西线把敌人割开、东线拖着敌人,中线正面进攻,外围埋伏的部队负责反登陆防御——战略目标就是“削掉翅膀、打断腰、压住头”。
1951年4月29号,第一阶段结束,志愿军往前推进了80公里,消灭了2.3万敌人,“联合国军”主力撤退到汉城和汉江南岸,美骑兵第1师被调到汉城西线布置火力区,想把中朝部队围住消灭掉。
5月16号晚上,志愿军发起第二阶段进攻,东线突破了防线,第9兵团和人民军好几个军团一层一层包围,傍晚突然袭击、夜里合围,在县里把南朝鲜4个师围住打垮了,美第2师和法国营损失得挺惨。
这时候,战线往东推进了50公里,东线的敌人被打垮,美军准备往东调兵救援。中朝军队决定停止进攻,准备往北撤下来休整休整。
从前面两个阶段来看,彭德怀布置得那么周密、攻势那么猛,确实把第四次战役的被动局面给扭转过来了。可问题是,节奏的主动权没能彻底拿回来,刚准备收手,敌人突然就动手了。
范弗里特那一手,藏在哪儿呢?
早在第二阶段进攻打响之前,范弗里特就看准了中朝军队“进攻五到七天就会疲劳”的规律。他分析志愿军火力弱、后勤跟不上,而且兵团刚到朝鲜,没什么经验,一旦连续强攻好几天,就会露出后撤时的松动和防御上的空档。
他没着急反击。等中朝联军一停止进攻,范弗里特一声令下,美军13个师组成“特遣队”,集中了坦克群、摩托化步兵和炮兵,5月23号凌晨全线出击。
反击分三路展开:汉城到涟川一线,中路主力往前冲;春川到华川一线,东翼使劲插;洪川到麟蹄一线,西翼往里钻。
三天之内,“特遣队”往纵深推进了50到80公里,愣是在“三八线”以南把志愿军三支主力部队——第12军军部和两个师、第27军主力、第60军180师给彻底切断了。
指挥部的联络断了,前线乱成一团,整个中线防御一下子就垮了。
第180师原本驻守在春川以南的驾德山地区,突围的时候因为组织得不好,突围的路被敌人提前堵住了,最后伤亡很大。
志愿军主力还没完成转移部署,运动防御的安排也没弄好,防区交替的时候乱糟糟的,被敌人趁机穿插钻了空子,没办法快速堵住他们。
西线也同样紧急,临津江以北的华川、杆城地区成了敌人反扑的重点,志愿军各路部队只好临时布置防御。
特别是第12军第91团,在三巨里被孤立在敌人后方90公里的地方,指挥员靠着地形翻过雪山,五天后成功和主力会合,成了少数突围成功的部队之一。
范弗里特这“一招”不在于火力多猛,而在于会等。他知道志愿军冲锋一周就到了极限,进也进不动、退也退不快,这时候发动攻击,打的就是“敌人停我就进”的时间差。效果很快就出来了,志愿军几十个师被迫转去防御,阵地被切断,后勤也断了。
这不是简单的反扑,是一步一步算计好的。他等的不是什么机会,是等敌军累了。他打的不是硬拼,而是瞄准对方布阵的关键地方下手。
被打烂还不是最难的,收不回来才真让人疼
5月27号,志愿军没办法,只能在混乱中全面转去防御。第63、第64、第15、第26、第20军和人民军主力部队赶紧在临津江到杆城一线布置,构建防御纵深,进行阻滞作战。
最惨烈的就是铁原阻击战。铁原这地方在朝鲜的正中间,是交通枢纽,有三条铁路交汇,敌人打定主意要拿下来。
志愿军63军临危受命,军长傅崇碧就用两个字回彭德怀:“扛住。”结果,真就硬扛了整整14天。
这支部队在铁原南边的高地,抵抗美军4个主力师、1600门重炮、400辆坦克和几十架飞机的连续轰炸。美军的炮火密度达到了作战限额的5倍,连美国飞行员都说是“没人能活下来的地方”。
打到第三天,第189师打光了,缩编成像个团那么大;第188师在3天后,从1300人减少到266人。63军已经没有补充的兵力了,军长直接要人:“我要兵。”彭德怀拍着桌子回:“给你补两万。”这在当时的朝鲜战场,是少有的“紧急调派增援”。
与此同时,第60军第180师在北汉江两岸顽强防守,可在驾德山突围的时候,因为采用分散突围的方式,被敌人一个一个击破,伤亡惨重。这成了第五次战役中最让人痛心的节点。
整个5月下旬,中朝军队不断收拢剩下的部队、填补防线空缺。到6月10号,全线转入防御,成功把“联合国军”挡在了“三八线”附近,稳住了战局。
志愿军这次伤亡达到8.5万人,敌方伤亡8.2万人。敌我双方伤亡差不多。可我方的布阵被打破、节奏被打乱、反应被拖住,战略主动权被迫让了出去。
彭德怀后来总结:第五次战役的问题,不在战斗力不行,而在“没把战略节奏的主动权攥在手里”。这一仗虽然有胜利的成果,但没达到战略目标,还被敌人在节奏上占了先机,这也算是彭老总的一大遗憾事儿了!#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