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30日,神舟十九号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平稳落地。当时地面风力八级,返回舱着陆位置没有偏差,返回全程信号持续畅通。这次看似日常的任务,实际解决了困扰全球航天界长达80年的一个技术难题:飞行器再入时通信中断。过去,这个难题导致无数航天任务失联,美国和苏联都曾因此付出宇航员的生命代价。
全球的困境
人类探索太空,每前进一步都伴随巨大挑战。技术发展常常在攻克一项又一项难关后,遭遇新的瓶颈。在攻克音障和热障之后,一个看不见却具致命威胁的障碍始终存在:再入黑障。
再入黑障,指的是飞行器以极高速度重返地球大气层时,其表面与空气剧烈摩擦,产生数千甚至上万摄氏度的高温。这种高温会使周围气体电离,形成一层等离子体,像一层致密的“膜”包裹住飞行器。这层等离子体能够吸收、反射、散射无线电信号,切断飞行器与地面之间的所有通信联系。通信中断时间通常只有几分钟,但这短短几分钟,足以造成重大航天风险。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美国的水星计划、阿波罗计划,以及苏联的东方号飞船任务,都在返回过程中多次遭遇信号中断。地面指挥中心无法获取飞船状态,任务面临巨大风险。1970年代,一次严重的黑障干扰导致返回舱控制系统失灵,直接造成11名宇航员牺牲。从那时起,黑障问题成为全球航天工程中的一个“灰色地带”。几十年来,美、俄、欧洲等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和精力,试图攻克这一难题。他们尝试调整飞行路径,开发新型材料,设计冗余系统,但始终未能解决核心问题:通信信号如何在高温等离子体环境中稳定穿透。
虽然学界早已了解黑障现象,但一直缺乏能在地面稳定复现的实验条件。等离子体状态极不稳定,实验室难以真实还原黑障环境,也难以精确测量各项参数和掌握信号衰减规律。没有可控的实验数据,研究就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无法验证方案。长期以来,这个领域的研究最大障碍不是缺少解决方案,而是无法进行有效验证。
突破的起点
西方国家曾投入巨资建设实验室,组建科研团队。然而,黑障电离过程的复杂性,使实验装置的精准控制难以实现,直接限制了研究深度。直到2016年,中国团队开始行动。
中国科学院院士包为民牵头,联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多家单位,正式启动了一个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专门针对黑障难题。项目获批经费超过6700万元,这体现了国家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战略决心。
工程的第一步,就是建造一台能在地面复现黑障现象的大型实验装置。这台名为“临近空间高速目标等离子体电磁科学实验研究装置”的设备,直径7米,重量90吨。它的运输过程本身就充满挑战:从浙江运往陕西途中,装置因为体积巨大,曾堵住高速公路收费站,项目团队不得不协调拆除三个收费通道,才得以成功运送至实验基地。
攻克黑障难题
2018年,这台装置首次点火成功。高温加热器将气体加热至万摄氏度,模拟飞行器再入大气层时的高温环境。在低压环境下,等离子体喷射过程真实再现了飞行器被“黑障”包裹的情形。数据采集系统实时追踪电磁波传播路径。该装置能够模拟电子密度跨度达四个数量级的等离子体环境,并支持从L频段到Ka频段全频段的信号传播与干扰测试。科研团队首次在可控、可重复的地面环境下模拟黑障条件,为通信穿透实验提供了关键平台。
在这个可控的黑障环境中,科研团队最终找到了通信的解决方案。他们提出了“低频通信加动态调节”的技术方案,成功突破了黑障通信的物理限制,实现了技术的工程化应用。具体做法是,利用波长较长的低频电磁波,使其能够穿透等离子体的缝隙,实现部分信号传输。同时,团队还开发了动态自适应算法,让信号路径能够根据实时反馈不断调整,避开高密度区域。这套“信号智能导航”系统大幅提升了通信稳定性,即使等离子体密度超过临界值十倍,通信仍能以最低速率维持传输。
2023年6月4日清晨,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从太空顺利返回地球。飞船进入黑障区时,地面测控系统没有出现信号丢失,而是持续稳定地接收到了飞船的图像和飞行轨迹信息,实现了雷达与光学双通道的连续追踪,数据链没有中断。这是世界首次在黑障环境中实现载人飞船稳定通信,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彻底突破黑障通信瓶颈的国家。而今年4月30日,神舟十九号在八级大风中平稳着陆,返回过程信号未曾中断,也进一步证明了这项技术的成熟与可靠。
技术影响力
黑障通信难题的解决,意义重大,影响深远。首先,它大幅提升了载人航天器的安全性。飞船再入大气层时,通信不再中断,航天员的生命保障系统因此迈上了一个新台阶。飞船回收时的定位也变得更加精确。
这项突破带来的系统变革,超越了航天本身,对国防安全产生了革命性影响。过去,弹道导弹或高超音速飞行器在再入阶段进入黑障区时,通信系统会短暂中断,关键时刻处于失控状态。即使目标信息已锁定,也难以动态修正轨迹。现在,黑障区域不再是盲区。
东风-26中远程导弹搭载新一代抗黑障通信模块后,雷达导引头可以在飞行全程保持锁定,即使穿越等离子层也不会失去目标信息。这种能力对动态目标,尤其是远海移动平台,例如航空母舰,形成了实质性威胁。导弹弹道可以在最后阶段进行修正,实现更高精度的打击。黑障问题不再是弱点,反而成为优势覆盖区域。
在太赫兹波段的支持下,合成孔径雷达不仅能穿透等离子干扰,还能获取极高分辨率的图像。这意味着,从轨道高度甚至可以识别航母甲板上舰载机的调度状态,精确到滑跃起飞的时间窗口。这类信息是传统雷达系统无法获取的。现在,高清图像可以实时回传,为战场决策提供最前沿的情报支持。
同时,可重复使用航天器“神龙”完成了266天在轨飞行验证,并成功回收,为未来打造“太空哨兵”奠定了基础。临近空间平台具备常驻、高机动、广覆盖等优势,可以承担通信中继、战略预警、战场感知等多种功能。与地面或传统卫星相比,它既难以被拦截,又能快速部署,成为新一代信息战和感知战的重要节点。黑障技术的突破意味着预警时间从“秒级”扩展到“分钟级”,这对防御反应至关重要。预警时间越长,判断越精准,部署越从容。
中国构建的星地一体化通信网络、可重复使用航天平台和临近空间控制系统,正在形成一个闭环:从数据采集、信号传输,到目标感知、战术执行,每一环节都实现了自主、安全、可控。任何高速飞行的飞行器都会面临黑障问题,中国成功攻克这一难题,就等于为未来的空天飞行打开了一扇关键大门。
结语
这项成就的取得,不是一蹴而就,更不是某一个人的功劳。从神舟一号开始,敦煌测控区的科研团队便不断优化信号检测和跟踪能力。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到浙江大学,从太赫兹波段到星间激光通信,无数团队默默投入其中,他们的名字不为公众所知。我们记住了包为民这个名字,但在他背后,有更多同样值得尊敬的航天科技工作者。他们不在聚光灯下,也不追求公众关注,却凭借脚踏实地的科研积累,支撑着中国航天不断突破自身能力极限。从基础理论,到工程实验,再到系统集成,每一步都走得极为稳健。
黑障的破解,是中国科技实力的体现,更展现了民族的信心。在全球技术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黑障问题的解决让中国在战略前沿掌握了更强的主动权。航天通信不再仅仅是“看得见听得见”的层面,它已成为在信息不对称局势下,保持优势感知、形成压制力的核心能力。这个困扰全球科研界80年的难题,如今已被中国点亮。照亮它的,是中国科技工作者们持续的探索和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