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十年过渡期正式结束。 此后退休的公务员,养老金计算方式彻底转向新办法。 一个37年工龄的正科级公务员,退休金能突破7500元,但具体数额高度依赖三个变量:计发基数、缴费指数和工龄认定。
基础养老金占大头,计发基数是“杠杆”
以东部某省为例,2024年退休计发基数为10800元。 37年工龄的正科级公务员,基础养老金计算公式为:(计发基数 + 计发基数 × 平均缴费指数)÷ 2 × 工龄 × 1%。
平均缴费指数通常由视同缴费指数(改革前工龄对应值)和实际缴费指数(改革后缴费水平)综合确定,正科级约为1.62。 代入公式后,基础养老金约为5200元,占总收入的68%。
计发基数直接决定基础养老金水平。 同一职级在计发基数13000元的北京,基础养老金可达6400元;中西部省份计发基数若仅为8000元,基础养老金则降至3800元左右。 这一差距源于各地工资水平差异,经济发达地区的计发基数通常更高。
过渡性养老金补足“历史欠账”
过渡性养老金专门补偿2014年10月前的工龄。 计算公式为:计发基数 × 视同缴费指数 × 视同缴费年限 × 过渡系数(通常为1.4%)。 37年工龄中,改革前工龄若为30年,正科级视同缴费指数取1.8,过渡性养老金约为816元。
视同缴费年限严格依据个人档案认定。 若档案缺失早期工作记录,工龄可能被缩短,过渡性养老金相应减少。 某地公务员因档案缺失2年下乡插队记录,过渡性养老金每月少领约200元。
多缴多得的“第二桶金”
个人账户养老金来自改革后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缴费工资的8%)。 若账户累计12万元,60岁退休按139个月计发,每月领取863元。 职业年金则由单位(8%)和个人(4%)共同缴费,账户余额10万元对应每月719元。 这两部分与缴费工资挂钩,工资越高,账户积累越多。
工龄长短是“隐形门槛”
工龄不仅影响基础养老金乘数,还决定退休费计发比例。 工龄满35年按90%计发,30-35年按85%,20-30年按80%。 37年工龄适用90%的比例,若工龄仅29年,比例降至85%,月收入减少数百元。
2025年养老金调整中,公务员群体涨幅普遍高于企业退休人员。 某副处级公务员养老金组成包括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和职业年金,合计可达1万元以上。
地区差异悬殊,最高相差7倍
上海65岁老人2025年养老金最高1820元,甘肃同龄人仅248元,相差7.3倍。 这种差距源于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成本和收入差异。
同一地区,公务员与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差距同样明显,企业退休人员平均养老金仅为机关事业单位的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