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了,雷神那边跟美国空军在佛罗里达的基地搞了个大动作,用F-22猛禽打了一发AIM-120D3导弹,说是刷新了射程纪录。结果呢?具体数字一个字不露,军方嘴巴严得像个蚌壳,这就有点意思了。
这事儿怪就怪在这份低调上。以前美国但凡有个新玩具,恨不得全世界都知道,这次倒好,藏着掖着。整个升级也挺有门道,没加一点推进剂,也没换发动机,全靠优化内部的硬件和软件。雷神的人出来解释,说白了就是改变了导弹的飞行路径,让它飞得更聪明,用更省力的方式去够更远的目标,同时还得保证最后撞上去的时候力道足够。这听起来,技术上是挺高明,但总感觉话里有话。
真正的压力,恐怕还是来自外部。中国的霹雳-15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了,双脉冲发动机加上主动雷达,射程的说法有各种版本,有的说能到三百公里。俄罗斯的R-37M也不是善茬,同样是超远程的选手。这些导弹一出来,过去那种美国在天上说了算的格局,就开始有点松动了。特别是霹雳-15,双脉冲发动机意味着它在中途可以再次点火加速,这让对手的战机极难摆脱,很多人都在猜,美国这次不公布射程,是不是因为比下来,发现数据并不好看,或者至少,没有形成碾压性的优势。
这种复杂的心态,既想秀肌肉,又怕暴露自己其实没那么壮,表现得淋漓尽致。一边是遮遮掩掩的实弹试验,另一边却是雪片般飞来的订单。雷神公司2025年拿了个三十五亿美元的大合同,这是AIM-120系列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单子。订单量从过去每年几百枚,一下子飙到了一千二百枚。芬兰最近也下单了四百多枚,可见国际市场对这款导弹的需求有多旺盛。
需求旺盛的背后,恰恰反映了美军自己的尴尬。他们寄予厚望的下一代导弹AIM-260,进展似乎并不顺利。本来是准备拿来全面压制霹雳-15的,结果研发过程磕磕绊绊。外媒的报道里,对它的表现评价也是平平。这使得美军不得不回过头来,继续在AIM-120这个老平台上深挖潜力。原计划是用AIM-260替换老型号,现在变成了两者混合装备,给自己的空中优势多加一道锁。
可对手也没闲着。中国的导弹技术还在往前跑,霹雳-17据说射程也达到了三百公里,而且尺寸还能塞进歼-20的内部弹舱,这才是最要命的。霹雳-16的射程也提升到了两百公里。这些都是为五代机之间的对抗量身定做的。面对这种局面,美国空军和海军的压力可想而知,六月底的预算里专门追加拨款,就是要加速AIM-260的量产,但最快也要等到2028年才能小规模生产。
所以,回过头来看AIM-120D3的这次试验,就更能理解其中的深意。它从1991年服役至今,在全球四十三国装备,实战经验丰富,甚至还能从地面发射,乌克兰就用它拦截无人机和巡航导弹,拦截率相当可观。这种多平台通用的特性,后勤上非常方便。雷神公司还在琢磨着拉日本入伙,搞国际合作生产,既能分摊成本,又能加快供货速度。
说到底,AIM-120D3的成功测试,证明了美国在导弹技术上依然有迭代能力。但射程的保密,更像是一场战略博弈的序曲。在全球导弹技术快速扩散的今天,单纯的数据对比已经没那么重要了,关键在于你如何让对手相信你手中的牌,以及你敢不敢在关键时刻亮出这张牌。美国这次选择不亮,或许正是这场全球空中力量新牌局的开始。未来的天空,显然会比我们想象的更加拥挤和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