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你的位置:足球资讯 > 产品展示 > 李一凡入选国家队,热身赛表现起伏,三分能力成关键

李一凡入选国家队,热身赛表现起伏,三分能力成关键

发布日期:2025-08-28 04:53    点击次数:133
李一凡的名字,再次出现在中国女篮国家队的集训名单里。不算意外,关注中国女篮的球迷都记得她。身高 1 米 84,一对大眼睛,气场自带聚光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猛将”,但在女篮锋线上,这样类型的球员一直稀缺。和韩旭一起捧起过大运会的冠军奖杯,还在 WCBA 拿过冠军戒指。这回入选国家队,她的心态和目标,明显更成熟了。 集训名单发布当天,社交平台上不少声音,“李一凡能转正吗”“还是轮流陪练一下”,议论挺多。谁都明白,国家队拼的位置,没几个人能完全把握住。翻看热身赛的技术统计,场次不多,起伏倒有点大。...

李一凡的名字,再次出现在中国女篮国家队的集训名单里。不算意外,关注中国女篮的球迷都记得她。身高 1 米 84,一对大眼睛,气场自带聚光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猛将”,但在女篮锋线上,这样类型的球员一直稀缺。和韩旭一起捧起过大运会的冠军奖杯,还在 WCBA 拿过冠军戒指。这回入选国家队,她的心态和目标,明显更成熟了。

集训名单发布当天,社交平台上不少声音,“李一凡能转正吗”“还是轮流陪练一下”,议论挺多。谁都明白,国家队拼的位置,没几个人能完全把握住。翻看热身赛的技术统计,场次不多,起伏倒有点大。一场对波黑,大家都说爆发了,6 投 4 中,9 分进账,5 个篮板,攻击欲望强,气势拉满。三分线外命中,就那一下,整个球馆都是她名字的欢呼。防守端也不含糊,补防和协防路线清楚,能顶能抢。教练席上一群人,手里的战术板反复切换,目光还总会落在李一凡的身上。有人说,能拿到场上 MVP,是一种认可。可她自己私底下没那种自信,比赛结束回到更衣室,不声不响拉筋拉伸,和谁都不交流。

再看第二场热身,日本女篮,强队风格不一样。全场跑动、压迫,给李一凡的压力肉眼可见。2 个篮板,1 次助攻,1 次抢断,这种数据,放在国家队小前锋要位子竞争里不算亮眼。进攻端很难有队友让出空间,连续几次选择过得很犹豫。球迷评论,说这场李一凡的状态消失了一样。可比赛录像拉开,场上的她还是全力拼,边角位跑位,被夹击直接分球,丢掉后也马上回防。没人觉得她不用功,问题是国家队锋线的选拔,全看爆发力和稳定输出。

澳大利亚女篮热身赛,李一凡的表现又回来了。开场打得很兴奋,队友一个挡拆,她直接溜到底线空切得分。那场球进攻节奏慢,4 分进账不高,但转播画面里,几乎每一次篮下护筐她都冲在最前。防守端一对一补位效果明显,碰上对方锋线冲击,还能咬住对抗。这种坚韧的意志,只有教练组和队友看得最清。热身赛结束后更衣室,李一凡还主动帮助理教练收拾战术板,说了句“得补补练三分”。队友笑说她倔,网上转发那张她披着毛巾的照片,评论区一水儿夸她努力,“拼劲儿没丢”“有内味了”。

在中国女篮集训名单里,拼的是谁能长时间保持竞技状态,谁能弥补球队缺口。李一凡的反差——在强弱对手间的输出波动,就是最大的挑战点。教练组看中她防守的积极性、篮板和外围防守的移动,但真正想转正成为国家队轮换主力,还是得靠稳定的进攻贡献。毕竟在国际赛场,没有绝对短板才有资格打关键时刻。

李一凡是八一女篮青训体系里出来的。小时候扣球不是梦想,能跑、能跳,基本功打磨得扎实。2021 年正式入选国家队资格,挺轰动。那会儿她还只是个 23 岁的小姑娘,穿着大一码球衣跟队训练。参加亚洲杯,拿下亚军。说起来,那个亚军对她影响挺大,回国之后低调训练,私下被队友叫“小疯子”,碰篮球就上头,一次又一次用速度和体能冲击防线。教练回忆过李一凡,“做事稳,不多话,每个动作都比别人用力。”

WCBA 赛场上也有不少热议。2021-22 赛季,李一凡在内蒙古女篮表现抢眼,场均 10.9 分,3.7 个篮板,1.8 次助攻,全队锋线上场次最多那个。总决赛那几场,关键时刻手感硬,抢断转快攻,整个气势都被带起来。那次夺冠,她被寄希望为“未来国家队锋线第二选择”。全队合影,她抱着奖杯,脸上是藏不住的兴奋。2022-23 赛季换到新疆女篮,主力岗位继续打,球队成绩一般,李一凡自己表现稳定。球迷一直觉得,李一凡不是那种靠天赋吊打对手的类型,更多的是靠勤勉,一步一个脚印,不出大差错。

2023 年成都大运会,中国女篮捧冠时刻,韩旭和李一凡拥抱的镜头,被无数人截屏转发。李一凡在决赛的外线突破和篮板保护,几次被教练组点赞,社交平台有球迷总结说,“女篮越来越像球队,没人只看明星分数,大家都看奉献。”

能连年站在国家队集训名单里,是个能力认可的标志。对比 2024-25 赛季 WCBA,李一凡的数据相对稳定,场均 9.9 分,5 个篮板,2.1 次助攻,1.4 次抢断,命中率 45.6%。新疆女篮锋线核心转换,她始终是主力阵容的独立得分点,头脑清醒、决断明确。队友给她背后贴标签,“能抗能补,不多事。”教练组内部交流,也说她拉开空间、补防、篮板抢截防守完全够标准。只是三分球,数据一直提不上去,命中率停在 25.5%。对比同位置罗欣棫、张茹那些 3D 样板球员,三分没有威胁,国际赛场上会被针对性限制。中国女篮这几年风格越来越向外线投射和灵活锋线升级,李一凡想进主力轮换,短板太明显。三分投篮不准,国际比赛容易被对手放空,进攻端立刻变成弱点。对照张茹、贾赛琪那种外线火力和针对性防守,两头拉扯,李一凡排位置很危险。技术统计好看,战术适应性还有缺口。

李一凡人缘好,训练场上带动气氛。新疆队训练结束,球馆一直留给李一凡加练三分。球队助教会帮她记录手感和出手节奏,经常改动作,练到手臂发酸。刷社交媒体也能看到,有球迷拍到深夜训练的画面,她一个人在三分线外投了上百次。WCBA 赛季结束,队友聚会大家都在吃饭,李一凡还是抱着手机看对手录像。她清楚自己的位置,随时做好准备。如果有一天站上国家队主力名单,全靠实力说话。采访她的记者说,李一凡总是温温柔柔,提到未来目标只说“希望能帮球队多赢几场”。

国家队教练组调整了锋线技术标准,任何一位跑动型锋线球员都必须练出三分能力。练三分不光是手感训练,更考验心理。每次集训比赛,李一凡都显得格外安静。发球之前会小心地捋一下护腕,球鞋系带反复确认,三分出手节奏不断微调。教练边计时边扔数据板,现场督练环节气氛压迫,她出手时总带着一股认死理的狠劲。队友互相加油,李一凡手感顺了会自己小声数着命中数,不顺时咬咬牙也不太说话。补防练习更注重二次篮板和横移脚步,她自己加练力量防守,深蹲硬拉每组直接加重量。教练说“别怕累,别怕投不进”,她点点头,少废话。

训练场外,作息严,饮食管控不松懈。新疆女篮队里,有人翘夜宵,她饿了也就吃点鸡肉、水果。恢复期会找队医做按摩,防止膝盖拉伤。身体状态保养得细致,集训时每一环节都不会出状况。朋友圈很少晒合照,只有偶尔某天比赛赢了,在更衣室拍个全队大合影。习惯早睡早起,队友笑说她“老干部”。

社交媒体最近一个动图爆火,李一凡比赛中突破上篮,吃了个大帽之后还回头拼身抢断,裁判哨响也没示弱,转身喊队友回防,被剪辑成组三连拍。“从不放弃”是粉丝评论最多的标签。其实李一凡的风格,不是靠爆发力取胜,也不是靠技巧取巧,而是靠日积月累的细节堆起来的。

球迷现在最关心的就是,李一凡这回能不能真正把握住机会。教练组会不会给出时间窗口,三分能力有没有短期提升的可能,比赛经验怎么转化为国家队决胜能力。毕竟竞争对手个个都有区别化标签,张茹主打硬防守、罗欣棫负责拉空间、贾赛琪速度冲击,李一凡但凡在三分端有提升,立马就能胜任更多场景。说到底,国家队主力的位置,留给不犯错的人,也留给临场能解决问题的人。

李一凡不是天赋最闪耀那个,但成长足够扎实。中国女篮需要这样稳定肯拼的锋线球员,需要那种在大场面下愿意承担脏活累活的人。全队的轮换格局,人人都在变化。只要三分能力补出来,轮换名单进一进出一出就不再遥远。李一凡抓住机会,靠的全是每一天训练挣出来的底气。这批锋线新生代里,能做到既防守可靠、又有篮板和组织能力的,本就不多。进攻端短板一旦补齐,就是转正胜算上升的最大砝码。

每一个踏上国家队赛场的球员,背后都有无地图、无观众的无数训练时光,李一凡不过是万千努力者中的一个。没有哪一份成绩凭空而来,没有谁可以轻易转正。但永远有人在努力追赶、不断提升。不问将来,不问结局,只看每一次三分出手以后的弧线高度和篮网震动次数。李一凡转正机会到底有多大,教练组和全体女篮粉丝都在等着她的答案——你觉得李一凡这一次,能把握住吗?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上一篇:俄罗斯声称愿让乌克兰获得安全保障,拉夫罗夫强调中国、美英法须平等参与保障方案,且未有俄罗斯参与的讨论无效
下一篇:利雅得胜利迎战吉达国民,C罗迎来最终挑战!是否能摘下沙特首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