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的战场早已变了样子,定向能武器成了各国军队争相抢购的热门货,激光、微波这些用能量打击的装备,也在默默地改变着未来的作战方式。
在9月3日的阅兵式上,展示的LY-1(燎原 - 1)激光器,直接把海上的激光防御技术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这款“激光炮”已经在071型两栖船坞攻击舰上进行了测试,而中国这边动作频频,印度也紧随其后亮出肌肉。在一次接近实战的演习中,士兵们拿着巴掌大的便携激光武器,当场击落空中无人机,算是把自家的定向能武器成果摆在了台面上。
这两套装备看着都挺吓人的,但到底在实战中能不能用得上、效果咋样?背后到底有哪些硬核技术?今天咱们就来深扒一番。
先说说中国的LY-1,这装备被《兵工科技》杂志(9月下旬刊)明确点名为舰船分层防御体系里的终极屏障,主要用来近距离拦截导弹和无人机,定位可谓一清二楚。
从阅兵现场曝光的画面来看,这个炮塔设计挺讲究,封闭式的结构能应对变幻莫测的海洋环境,顶部那大大的圆形孔径,是用来导引激光束的指向器。
周围几个小孔装的都是光电和红外传感器,用来抓目标和追踪,一旁的矩形模块,大多装着相控阵雷达或者火控、散热装置,看着整个配置就挺专业的。
这款炮塔之前还曾放在8×8轮式运输车上公开亮相,说明陆军版本早就已经敲定了,可以用来守护仓库、桥梁、空军基地这些关键目标。它结合了陆空两栖的设计,场景适用范围也更宽了不少。
最重要的性能指标也挺厉害,LY-1 的输出功率在 180 到 250 千瓦之间,这个数字直接超过了美国海军目前在用的 Helios 舰载激光系统。
而且,它的激光束导向孔径比美国的同类产品还要大,别以为这孔径没啥大用,其实它能直接改善激光束的质量,让拦截在有效距离内变得更稳妥。
内部空间留得挺充裕,想以后再加装更多的功率单元或是提升输出功率,这事儿完全没问题,这样的可升级特性,在武器装备里可是相当厉害的优势。
和美国那边的情况一比就更明显了,美军“阿利·伯克”级驱逐舰上的Helios系统,虽然顺利通过了空中目标攻击的测试,但在性能参数方面始终没能赶上LY-1。
另一套LWSD技术演示系统的功率只有150千瓦,装在“圣安东尼奥”级船坞运输舰上,主要还是用来做技术验证的。
还有个ODIN光学眩目拦截器,它主要就是用来干扰对方的传感器,根本没办法直接击破目标,和LY-1那种硬碰硬的杀伤能力没得比。
中国海军把LY-1移到071型两栖船坞攻击舰上进行测试,这可说是个挺重要的动作。
要知道呢,海军的舰艇在南海、西太平洋这些地方执行任务时,经常遇到一些低成本的侦察无人机、巡飞弹还有掠海反舰导弹的威胁。这些目标数量不少,花的钱也少,用传统的防空导弹去拦截,简直就像“高射炮打蚊子”,既费劲又容易让垂直发射系统忙不过来。
LY-1正好解决了这个难题,激光武器每次发射的花费非常低,面对成群的无人机时,能帮忙解放垂直发射系统的压力。而配合海红旗-10A近程防空导弹,舰艇在最后几米能织出一道密不透风的末端防空网,效果挺显著的。
不过激光武器也有不足之处,比如潮湿的空气、雨水、海浪和烟雾都会影响它的射程和打击效果。在海上使用的话,光学设备的防护和维护还得花不少心思,这些都是以后需要改进的方面。
LY-1的作战思路非常符合当代海战的需要,激光光束能够精准击中目标的传感器和引导系统,即使不能彻底拆除导弹,也能降低它在最后阶段的作战能力。
只要电力够用,天气也配合得好,就能直接把弹体、天线这些脆弱的地方给烧穿了。
而且激光武器切换目标的速度特别快,只要炮塔伺服装置和火控系统先进得很,面对不同批次、多个方向的袭来目标,根本没啥难度。
这款武器对电力和热交换系统的需求特别高,保持180到250千瓦的功率稳定运行可是个大难题,得有强大可靠的能源保障。这也是为什么它最开始是在071型两栖船坞攻击舰上进行测试的原因。
这类型的大型舰艇带的电力系统相对来说挺充裕的,完全能应付激光武器的能量消耗。
不过现在公开的消息里,关于LY-1的测试流程、环境适应能力以及冷却效果这些详细数据还不多,这也让外头的人对它的战场稳定性多了一份好奇心。
中国的舰载激光武器发展挺扎实的,而印度方面也没闲着,最近在一次陆军实战演习中,一款国产的便携式定向能武器引起了不少关注:有个士兵拿着装备,锁定盘旋在空中的无人机,几秒钟就把它击落了。这也是印度第一次公开展现这类武器在实战中的表现。
这套装备是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自主开发的原型,仍处在测试和改进中,关键技术是“聚光为刃”,把激光能量集中集中,然后精准烧穿无人机的电路或发动机,这跟用炮弹撞击的传统防空武器完全不一样。
印度军方说,这款武器即使在电磁干扰很严重的环境下也能正常发挥作用,拦截小型商业无人机的成功率超过九成,正好填补了陆军短距离反无人机装备的空缺。
印度为什么会那么迫切地搞定向能武器?说到底,这可是他们的刚需。最近几年,印度边境经常出现不明无人机进行侦察和渗透,靠步枪射击根本不行,太不精准了。而用防空导弹的话,成本也太高,一枚轻便的防空导弹就要超过10万美元。
而激光武器每次发射的花费只要几十美元,还能反复用,性价比的差距一看就明白。
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的负责人透露,他们在定向能武器方面已经投入了十几年时间进行研发,这次展示的手持版本,是从车载激光防御系统缩小而来的,能有效射击距离到1.5公里,基本能满足一个营级作战单位的防空需求。
虽然印度那款装备跟中美等国家的产品比起来,功率和射程上还稍有不足,但是它的优势在于轻巧便携,在山地部队机动或者城市作战的时候,比起车载或者舰载系统显得更机动、更灵活。
放到全世界范围来看,定向能武器的角逐早已变得异常激烈。美国陆军在2022年就把“斯特瑞克”车载激光防御系统装配到部队,测试的时候一举击落了12架无人机,实战化水平相当高。
以色列更猛啊,直接把“铁光束”激光防御系统拿到战场上用了,配合“铁穹”导弹系统一起作战,拦截火箭弹和无人机的效果特别明显。
这些国家的经验告诉咱们,要让激光武器变成真正靠谱的战斗力,不光得靠先进的技术参数,还得经过不少实战演练和部署实证。
印度这次的突破虽然挺引人注目,但要大规模装备到部队中,还得克服几个难关:比如在高温环境下的能量稳定性,以及连续开火过程中的散热难题。
这些其实都是便携式激光武器遇到的技术难题,要想后来能不能搞定,直接关系到这装备到底能不能在实战中用得上。再回头看看中美两国的发展路子,就能很明显地看到两者之间的差别。
美国呢,更喜欢“边试验边改进”的方式,像Helios、LWSD这些系统都公开了不少测试数据和部署进展,经过多次试验和实战操作,积累了不少经验,研发的节奏算是比较稳,但技术提升的速度就没有那么快啦。
中国则选择了“架构优先,数据为本”的路径,LY-1一露脸就公布了180到250千瓦的功率范围,还有更大导向孔径这些关键参数,还展出了适配陆基和舰载两种形态。
071型两栖船坞攻击舰的试验虽然显示出技术已经挺成熟,但关于测试的具体细节和它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公开的数据还不算多。
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关键还是看能不能快速转变成实战力。如果071型两栖船坞攻击舰能大量配备LY-1,并在复杂海域中保持稳定作战,那么中国海军的末端防空水平就能实现一个飞跃。
不少人会觉得,激光武器是不是未来战场上那啥“万能防御”啊?其实未必,像中国的LY-1或者印度那些便携激光武器,都离不开环境的影响。
海里的湿润空气、海浪溅起的水珠,或者陆地上的风尘、雨水,都会让激光的能量变弱,导致射程变短。
而且这类型武器对能源补给和冷却装置的依赖特别大,LY-1 要保持千瓦级的作战功率,得有源源不断、稳定的电力输入,长时间连续射击还得应对散热问题,这些可都是在实际使用中摆脱不了的大难题。
另外,光学设备的保护和维护可不能马虎,海上的盐雾和灰尘很容易把镜片搞坏,一定得做特殊的防护措施,还得定期保养,要不然,可就会直接影响到拦截的效果啦。
不过,这些缺点并不妨碍定向能武器未来发展的希望。随着战场上无人机、巡飞弹这类“低慢小”目标越来越多,老旧的防空导弹在性价比上逐渐吃亏,而激光武器凭借低成本和反应迅速的优势,逐渐显得更加有优势。
中国把LY-1和海红旗-10A这两个近程防空导弹组合在一起,打造“导弹加激光”的末端防御体系,也正是看中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能够互补。
导弹主要应对中远距离的拦截任务,而激光武器则专攻近距离以及一批批的小型目标,这种搭配显著增强了舰艇的生存实力。
陆军用的LY-1以及印度的那款便携激光武器,都是根据地方防空和个人防护的实际需求量身定做的,弥补了传统防空系统在这方面的不足。
从大局来看,中国和印度在定向能武器上的突破,揭示了全球军事技术竞争的一个新动向。
以前那些军事大国掌控核心武器技术的局面正在被打乱,新兴国家靠自己搞研发,慢慢在激光、无人机这些新型装备领域站稳了脚跟。
中国的优势在于系统整合能力和工程化水平,能够迅速把技术体系变成适配多个平台的实战装备;而印度在小型化、便携化方面摸出了路子,更符合自身的作战需求。
这样的差异化竞争,势必会推动定向能武器朝着更多细分领域迈进,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多适用于不同场合的激光武器款式。
对中国海军而言,LY-1的入列意义远远不只是多了一件防护武器那么简单。
在南海、西太平洋等关键海域里,舰艇遭遇的空中威胁变得越来越多样化,无人机蜂群和掠海反舰导弹的联合攻击,给传统的防空系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有了LY-1加入,垂直发射系统的负担就能得到有效减轻,拦截的花费也会降低,这样一来,舰艇在激烈的对抗中还能持续保持作战状态。
而且,这个武器的先进布局为以后升级留下了空间,随着电力系统、冷却技术、激光材料的不断发展,LY-1的输出功率还能继续提升,射程和拦截效率也会跟着提高,未来甚至有可能实现拦截更远距离、更强威力目标的能力。
虽然印度的便携式激光武器目前还面临不少技术难题,但这次实战演示已经明确释放出一个信号:印度正全力追赶定向能武器的研发潮流。
对于经常进行山地作战、边境防空压力大的印度陆军来说,如果这款装备能大批装备,肯定会大大增强单兵和小分队的防空水平,面对无人机侦察和骚扰也更有把握。
而且呢,这款装备研发出来后,印度国防工业还能掌握定向能武器的关键技术,为以后开发出更大功率、射程更远的激光武器打好基础。也许将来,还会推出车载或者舰载版,组成一个完善的装备体系。
说到底,中国的 LY-1 激光武器装上了 071 型两栖船坞攻击舰,而印度也成功研制出了便携式激光武器,二者都成为全球定向能武器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节点。
这两套装备应对不同的作战任务,各自的技术特长和发展方向都挺明显,也反映出中、美、印等国家在新兴军事技术方面的角逐和不断突破。
激光武器不会彻底取代传统的防空装备,但肯定会在未来的作战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它的低耗、反应快、打击准这些优点,肯定会大大改变战场上的攻防方式。
未来几年来,估计会有越来越多国家投入到定向能武器的研发中,技术水平会持续提升,使用场景也会变得更加丰富多样。
中国还能不能继续保持技术上的领先,把 LY-1 的参数纸面数字变成真正能用的实战装备,这事儿挺考验实力的。至于印度嘛,能不能破除便携激光武器的技术难题,搞出可以量产的装备,这也得看他们的技术突破了。
这些问题的答案,等到未来的军事演习照做,或者实际使用起来,慢慢就会知道啦。
可以确定的是,激光武器的时代已经悄然降临,它不仅会改变各国的国防布局,还会为现代战争带来全新的模样,而中国和印度这次的亮相,只算是这场科技变革的一个开端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