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关于《繁花》剧组和编剧“古二”的事件,网上吵得不可开交。一部戏拍了三年,再加上王家卫、陈道明、刘诗诗这些响当当的名字搅和一起,普通人甭管对影视圈了解多少,总会好奇这戏里戏外的热闹。
先说最新进展吧,10月31日凌晨,“古二”,或者该叫程骏年,突然在小红书上发布了多段有关《繁花》和王家卫、秦雯的录音。这消息一出,直接冲上热搜,大家都跟着扒:“到底谁对谁错,这事儿怎么发展的?”说实话,这年头追片的时间都用来追剧组的花边了,也挺搞笑。
录音内容里,有王家卫对唐嫣的一些安排,“唐嫣呢,是个很装的人,明天讲戏别让她先到,你得先暖暖场”,还有秦雯对一些演员的小趣事,比如刘诗诗和倪妮为了角色台词争了几句,而陈道明喜欢改词但记不住长词,游本昌被评价“不是省油的灯”。这些对话吧,听着确实趣味性十足,但问题就在,这些内容,是他未经允许偷录的。
讲真,这事其实挺复杂,剧组和程骏年各执一词,可人们的视线总是被最炸裂的表面矛盾吸引,容易忽略了一些关键。如果单看《繁花》剧组发布的声明,说得是“程骏年作为资料收集小组成员,工作已在2020年辞职后结束,且片尾有相关署名”,但程骏年的反驳核心在于:自己的劳动成果和剧本创作被侵吞却没有得到编剧名分。
一个不是编剧的人怎么就参与了那么深入的创作呢?这儿就涉及影视行业里一些不成文的规矩,比如前期筹备过程中,有些底层创作者可能做了重要贡献,但最终名单里并没有他们,甚至连“编剧协作”都未标明。这现象常被提起,业内的人慨叹一声“规则如此”;但对程骏年这种愤而反击的人来说,自己的辛苦被埋了,当然憋屈。
其实还可以再拉广一些,这种事,并不只是某个剧组、某一个编剧的问题,而是整个影视生态的一个缩影。记得之前也有不少类似的争端发生,比如圈内某资深编剧改了一个新人的大纲,最后署名就成了自己的。这是这个行业的潜规则,大家都心知肚明,但真遇上被侵权的人较真,还得扯个天昏地暗。
不过这事儿里,“偷录”和“泄密”无疑是很大的槽点。虽然程骏年的录音确实让人瞪大眼睛,他的行为本身也存在很大的争议。偷录还擅自发布,这种事带来的不仅仅是职业道德问题,还涉及到侵犯隐私。尤其是,程骏年对录音内容进行了加工编辑,又结合主观猜测发布,这就引发了更大的反感。你说为了维权去争个编剧署名无可厚非,但过度信息加工呢,有点像大街上拉着别人衣服喊“我是原著作者”的感觉。
讲到这里,有必要提一下,程骏年的信息公布平台,最开始他用的是微信,但账号因违反规定被禁用。再后来,就转到了小红书。这种行为模式挺值得玩味,也折射了当下一些创作者或爆料人的机巧,他们似乎总能找到新平台立足,但这种短暂的热度往往无法解决核心矛盾。
最终热度散去,可能更多的是互联网留下的模糊记忆。我们围观了一场纠纷,却未见人们真正反思:我们看重的到底是影视创作本身,还是剧组八卦。这是个挺反常识的现象。按理说,这类纠纷应该把公众注意力拉回创作者权益和行业规范上,但结果却是更多人开始八卦演员,不管是唐嫣“装”还是陈道明丢了几句词,大伙儿一股脑跟风讨论这些,似乎忘了原本真正重要的议题。
聊点题外话,《繁花》的戏到今年7月才杀青,花了整整三年,这样的制作模式放眼整个影视圈,也是凤毛麟角。它的制作团队号称要按电影标准拍剧集,到底能拍出什么货色,我们还不知道,但业内的人都清楚,这部剧注定会成为话题剧。
和道听途说的录音比起来,我是更期待正式播出的剧集内容。真正能谈这部戏的,应该是那些用好眼光选剧的朋友,而不是围绕录音内容吵得不可开、恨不得继续扒一扒人家饭后聊天的人,对不对?
至于安徽交通广播送手机的活动,这事儿倒简单,不像上面那么绕。这手机抽奖嘛,规则摆得清清楚楚,你就点赞、转发、点心,就能参与。这也算是最近社交平台里少见的清流了,甭管你是不是手机粉,冲着8499块的价值,都得参与一下哈,转发点赞点心一气呵成,最后冲个榜,没准还能给自己换部新手机——咋样?是不是挺得劲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