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即基、力量之源”,“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基层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基,为基层松绑除冗,为的是让基层把更多时间用于抓工作落实。减负是方法、是手段,而其目的是促担当、指方向,真正将“小马拉大车”变“壮马轻车”。揪“三源”症结,直击要害方可根除隐患,正本清源。有效减负要以准确识负为前提,只有纠住根源治到底,才能真正实现松绑减负。当前基层负担主要有“三源”,一是文山会海、数多表杂的繁冗杂密。基层面临文件层层下发、报表级级上报的处境,让基层干部分身乏术。二是过度留痕、层层加码的形式主义。检查压力传导级级加大,工作实际情况层层包装,“迎评迎检”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群众的满意度。三是权责不明的混乱无序。条条交织、块块重叠常造成通知重复、标准不一、要求冲突,基层干部难以进行有效处理。基层本应“脚下沾满泥点子”,和群众同坐一条板凳,但“三源”负担却是实干沃土上丛生的荆棘,要加强识别、加力拔除、长效遏制,才能减出职责清晰的干事创业“新天地”。行“三力”之法,直击痛点破题才能焕然一新。有效减负以准确施力为依托,要从制度、技术、作风三方面共同发力,共治“三源”之症结,根治减负沉疴。一是要制度发力,釜底抽薪,让基层的热情活力在实干为民中奔涌。二是要技术发力,化繁为简。在互联网和大数据盛行的当今,要善用科技手段,用“巧劲”为基层工作纾困解难。三是要作风发力,向实而行。要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将作风问题挂在心间,真正为百姓做实事。成“三效”之功,为基层治理赋能加力。根治“三源”、并行“三力”,其根本目的在于让基层干部摆脱束缚、轻装上阵,激荡实干源泉的“一池春水”。但是,“减负”不是减责,不能存在“负担减了,责任也放下了”的消极心态,而是要把减负后的更多时间精力放在务实功、求实效上。 基层减负并非工作负担的简单卸除,而是在用减法做加法,“减”是为基层末梢去杂草、修枝叶,“加”是让万千奋斗者松手脚、定心神,“减”的是束缚治理的负担,“加”的是有益发展的职责,减去的是形式主义的假把式、加出的却是为民实干的真功夫。在这一减一加之间,炼的是初心、正的是作风、强的是本领、提的是士气,成的是一批基层为民“实干家”,画的是一幅事业发展“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