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马里兰州戴维营,以色列总理巴拉克端坐桌旁,面露不悦,对面坐着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他神态果决。
中间是已经卸任在即的克林顿,他的脸上挂着难得的怒意,凝视着阿拉法特,他吐露了那句令人难以忘怀的话,那就是,你正使巴勒斯坦走向灭亡。
没人料到,这句警告会在二十多年后,一字一句地兑现,更没人想到,如今的加沙,变成了真实存在的地狱,那时克林顿的话没人听进去,现在却没人能再挽回。
那个时期的巴勒斯坦,曾经以为自己掌握优势,曾经以为再拖延些时日,或许能争取到更有利的条件,但他们最终发现,这个判断完全失误,这个失误非常严重,这个失误导致的结果极为沉重。
戴维营的那扇门,是通向和平的最后机会
1993年,白宫草坪上的那次握手,全世界都看见了,拉宾与阿拉法特,在克林顿的见证下,签署了那项著名的《奥斯陆协议》。
那是个历史性的时刻,以色列首次确认巴勒斯坦解放阵线的合法地位,巴勒斯坦解放阵线也确认以色列的生存权利。
双方都退了一步,换来的是一个看似光明的未来:以色列从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的部分区域撤离,巴勒斯坦将在耶路撒冷东部设立其政府首府。
这种安宁的景象未能持久,1994年,拉宾、佩雷斯、阿拉法特荣获诺贝尔和平奖,然而次年,拉宾就在特拉维夫遭到极端分子暗杀。
以色列国内矛盾远超外界预期,保守派力量有所抬头,和平谈判因此中断。那个时候,阿拉法特其实还有机会。
两千年间,克林顿所倡导的关于耶路撒冷空间分割的构想,堪称美国所能做到的最大程度妥协:西岸地区绝大部分领土划给巴勒斯坦民族,东耶路撒冷的部分地带也归属于即将建立的巴勒斯坦国,就连伊斯兰教圣地圆顶清真寺的顶部也归巴勒斯坦所有,而地下犹太人的宗教遗址则划归以色列。
这在以色列内部,也几乎是政治自杀级别的让步,他婉拒了相关提议,主张耶路撒冷东部全境应划归巴勒斯坦,同时强调所有流离失所者都享有返回家园的权益。
克林顿当场怒了:“你正在把巴勒斯坦带向毁灭!”两千零一年七月,戴维营会谈宣告失败,紧接着在九月,巴勒斯坦地区掀起了名为“阿克萨起义”的第二次反抗运动。
街道上的石块、焚烧的容器、自动发射的枪械以及以军的装甲车辆、空中侦察设备,很快便占据了原本用于对话的场所巴勒斯坦已经不再指望和平能换取国土,以色列也不再认为让步能够确保安宁。
自那时起,商议变得虚有其表,争端变得习以为常,中东的整体态势,也全面朝着某个方向转变,而境况最为艰难的,正是巴勒斯坦人民。
毁灭,从2007年开始一点点落实
2007年,哈马斯掌控了加沙地带,以色列和埃及立刻对该区域展开全面禁运。从那一刻起,加沙成为全球最大、最密集、最绝望的露天监狱。
你可以理解成,整个城市被囚禁了,没有沿海港口,没有航空站,补给品无法运抵,伤者不能撤离,孩童在瓦砾中诞生,在硝烟里成长,在无人驾驶导弹的威胁中离世。
2025年的加沙会是什么状况?多数家庭缺乏洁净水源,绝大多数民众承受着毁灭性饥饿,三十万儿童处于极端营养匮乏状态。
绝大多数建筑损毁殆尽,近三十万个家庭被迫迁徙,七十六名成年人以及九十三名儿童,在接近半个月的时段里因饥饿不幸离世联合国屡次倡议实施人道支援,然而以色列仅同意百分之二十的物资车辆得以通行。
另有六千部货车滞留在边界线上,运送物资的队伍屡遭攻击,自二零二五年五月起,在接济站周边地区已有至少一千五百一十六人丧生。
克林顿当年的话,不但应验了,而且以一种最残酷的方式应验了,而且不只是加沙,西岸也在被“合法清除”。
2025年,以色列以“无证建筑”为由,拆除了783处巴勒斯坦房屋,1100人直接流离失所,光是杰宁难民营,就有600座建筑被毁。
以色列议会直接批准了新法案,将全部西岸地区称作“犹太族、撒马利亚地带以及约旦河谷区域”。这是在法律上,直接终结“两国方案”。
巴勒斯坦的“国家”,只剩下空架子
西岸地区由巴勒斯坦权力机构负责治理,加沙地带则被哈马斯所统治,这两个区域彼此之间并不存在隶属关系,相互之间缺乏信任,更无从谈起合作,甚至无法形成一个共同的代表声音。
以色列没收了部分财政款项,外部援助锐减,巴勒斯坦权力机构难以支付公务员薪酬,财政状况岌岌可危,民众的信任度也跌至冰点。
现在国际社会开始转向,但没有什么用了,二零二四年岁末,国际刑事法庭传唤内塔尼亚胡涉嫌发动侵略战争,南非更是一再声称以色列有实施种族灭绝之嫌。
这些法律层面的问责,并没有能够阻止以色列继续实施军事行动,加拿大、法国、英国宣布确认巴勒斯坦国的地位,然而,在这个时间点上的确认,已经无法对局势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影响。
在联合国全部193个成员国里面,有147个国家确认了巴勒斯坦国的存在,可是这并不能够代表巴勒斯坦真的拥有了国家,因为那个所谓的“国家”,实际上已经丧失了领土,缺少了政权,缺乏了管理体系,也没有了发展前景。
美国的角色,也从调解者彻底变成了支持者,特朗普倡导的“世纪协定”,遭巴勒斯坦斥责为“世纪斥责”,美国虽对以色列表示不满,却仍然继续给予军事支持。
如今,真正提出和平方案的,不再是西方国家,而是中国,中国倡议实施“两国计划”,这是具备界限、具备计划、具备阶段性的重建方式。
但问题是,现在还有人听得进去吗?两千年的时刻,阿拉法特否决了克林顿的终极要求,他估计自己尚有筹码可用,然而现实世界,向来不容许空想立足。
克林顿所言不虚,只是众人皆不听,如今,巴勒斯坦的衰败,实则是其自身逐步造成的后果。
每一次拒绝商议,每一次内部不和,每一次错失修复时机,都是在为后代留下隐患,安宁,并非他人施予,而是自身争取。
《奥斯陆协议》签署二十周年之际,和平依然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共同期望,这一消息来自环球网,发布于2013年8月13日,信息由国际在线提供。“两国计划”,具体实施究竟需要多长时间 环球时报2025-08-04 09:24北京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