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资讯介绍

你的位置:足球资讯 > 足球资讯介绍 > 中国对欧盟猪肉动手了:将征收最高62.4%保证金,理由是反倾销

中国对欧盟猪肉动手了:将征收最高62.4%保证金,理由是反倾销

发布日期:2025-09-18 00:07    点击次数:65
点击关注不迷路 小编我最近刷手机,发现朋友圈和各大群聊里,都在传一个消息: 中国要对欧盟的猪肉下手了。 各种小道消息满天飞,什么“猪价要暴涨”、“超市猪肉要买不起了”、“以后吃不起猪耳朵了”。 搞得人心惶惶,好像明天早上起来菜市场就要关门大吉一样。 作为一个负责任(且爱吃肉)的人,我觉得有必要给大家捋一捋这事儿。 毕竟,这事关咱们老百姓的饭碗,不能光听风就是雨。 今天,咱们就抛开那些危言耸听的标题党,用大白话好好聊聊,商务部这个“保证金”到底是个啥玩意儿,它对我们普通消费者的钱包,到底有没有传...

点击关注不迷路

小编我最近刷手机,发现朋友圈和各大群聊里,都在传一个消息:

中国要对欧盟的猪肉下手了。

各种小道消息满天飞,什么“猪价要暴涨”、“超市猪肉要买不起了”、“以后吃不起猪耳朵了”。

搞得人心惶惶,好像明天早上起来菜市场就要关门大吉一样。

作为一个负责任(且爱吃肉)的人,我觉得有必要给大家捋一捋这事儿。

毕竟,这事关咱们老百姓的饭碗,不能光听风就是雨。

今天,咱们就抛开那些危言耸听的标题党,用大白话好好聊聊,商务部这个“保证金”到底是个啥玩意儿,它对我们普通消费者的钱包,到底有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大杀伤力。

首先,划重点:这不是涨价令,这是一个“反倾销”的初步裁定。

啥叫“反倾销”?

听着挺高大上,其实说白了,就是防止外国卖家搞“恶性竞争”。

想象一下,你家楼下开了两家包子铺。

一家老老实实做包子,成本三块,卖五块,赚个辛苦钱。

另一家呢,仗着家里有矿,或者z府给补贴,成本三块的包子,他只卖两块五,甚至两块。

目的不是为了赚钱,就是为了把你家楼下的老实包子铺挤垮,等你没得选了,他再把价格涨到六块、七块。

这种行为,在国际贸易里就叫“倾销”。

它破坏了市场的公平,让本国的老实企业没法活。

所以,世界贸易组织(WTO)是允许各国采取措施来反击这种不公平贸易的,比如加征“反倾销税”。

这次商务部干的事,就是这个逻辑。

他们经过差不多一年的调查,从2024年6月就开始了,初步认定欧盟那边的猪肉生产商,确实存在“倾销”行为:

就是卖得太便宜了,便宜到不正常,已经对中国本土的养猪户们造成了实实在在的伤害。

证据呢?也很直接。

数据显示,咱们国家虽然是全球最大的猪肉生产和消费国,但进口量也不小,而欧盟一直是咱们最大的猪肉供应商,占了咱们总进口量的一半左右。

为啥他们这么积极往中国卖?

因为欧洲人不太爱吃猪下水、猪蹄、猪耳朵这些“边角料”,对他们来说,这些是过剩产能,处理掉都费劲。

但在咱们看来,这些可是美食啊!

于是,欧盟就把这些“边角料”连同猪肉,以一个非常低的价格,大量倾销到中国市场。

结果呢?国内的养猪场日子越来越难过。

2025年都快过完了,猪肉批发价还在近五年的低位徘徊,很多养殖户都是“卖一头,亏一头”,眼瞅着就要撑不下去了。

国内产业协会一看这情况,去年就正式向商务部提交了申请,请求调查欧盟是不是在搞“倾销”。

所以,商务部这次出手,本质上是为了保护咱们国内那些辛辛苦苦养猪的老百姓,让他们能有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不至于被国外的“白菜价”给冲垮了。

这跟某些国家动不动就挥舞关税大棒搞保护主义,性质完全不同。

咱们这是按规矩出牌,在WTO框架内,有理有据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那么,这个“保证金”到底是怎么收的?

从2025年9月10日开始,也就是几天后,所有想从欧盟进口猪肉和猪副产品的企业,在向海关报关时,除了付正常的货款和关税,还得额外交一笔“保证金”。

这笔钱不是直接给国家的税,而是先押在海关那里,算是个“押金”。

保证金的多少,根据不同的欧盟公司来定。

配合调查、态度好的公司,比如西班牙的里泰拉、丹麦的皇冠,交的比例低一些,在15.6%到32.7%之间。

其他配合调查的公司,统一交20%。

最狠的是那些压根不搭理中国调查的公司,对不起,一律按最高的62.4%来收。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某进口商从一家“不配合”的欧盟公司买了价值100万人民币的猪肉,那他除了付100万货款,还得再掏62.4万的保证金给海关。

这成本一下子就上去了。

这笔保证金最后会怎样?

要看年底商务部的“终裁”。

如果最终认定倾销成立,这笔保证金就会转成正式的“反倾销税”,进口商这钱就算白交了,成本只能自己消化或者转嫁给下游。

如果最终认定不成立,这笔钱会退还给进口商。

所以,这个措施的核心目的,是抬高欧盟猪肉进入中国的成本,让它们的价格回归到一个“正常”的、不扰乱市场的水平,而不是彻底把它们拒之门外。

好了,最关键的问题来了:

这事儿对我们普通消费者意味着什么?

猪肉价格会不会坐火箭?

答案是:影响有,但绝对没有网上说的那么夸张。

大家可以把心放回肚子里,该吃红烧肉吃红烧肉,该啃猪蹄儿啃猪蹄儿。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进口猪肉,从来就不是咱们餐桌上的主角,它只是个“配角”和“调节器”。

咱们国家一年要吃掉多少猪肉?

大约5500万吨!

这是个什么概念?是天文数字。

而2024年,咱们从全世界进口的猪肉和猪副产品加起来,总共才229万吨。

其中,来自欧盟的大约是118万吨。算一下比例:

118万吨除以5500万吨,等于多少?

大约是2.1%。

没错,你没看错,连3%都不到!

也就是说,咱们吃的每一百斤猪肉里,只有大概两斤是来自欧盟的。

剩下的九十八斤,都是咱们自己养的猪。

所以,就算欧盟的猪肉因为加了保证金,价格贵了,甚至进口量减少了,它对整个国内猪肉市场的供应总量影响微乎其微。

就像你家请客吃饭,本来准备了十斤肉,现在临时少买了二两,你会觉得不够吃吗?

显然不会。真正可能受到影响的,是两类东西:

第一类,是猪副产品。

前面说了,猪耳朵、猪蹄、猪尾巴、猪大肠这些,欧洲人不爱吃,但咱们中国人爱啊。

这部分产品的进口,欧盟占比非常高。

所以,如果欧盟的猪耳朵进来的少了、贵了,那市场上猪耳朵的价格可能会有点波动。

爱吃凉拌猪耳朵的朋友,可能得多掏几块钱。

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因为进口商可以去找别的卖家,比如美国、巴西、加拿大,这些国家也产,也能卖给我们。

第二类,是进口冻肉和国产鲜肉之间的价差。

以前,进口冻肉因为价格便宜,对国产鲜肉的价格有一定的压制作用。

现在进口成本上去了,这个价差会缩小。

理论上,这会给国产猪肉价格一点“支撑”,让它不至于跌得太惨。

但这并不意味着价格会大涨,因为决定猪肉价格的根本因素,还是国内生猪的存栏量和出栏量,是咱们自己家猪圈里有多少头猪。

说白了,进口猪肉就像大海里的一滴水,它的价格波动,很难掀起整个市场的惊涛骇浪。

国内猪肉价格的走势,最终还是要看我们自己的“猪周期”。

专家们普遍预测,随着国内生猪产能的调整,猪肉价格会在未来某个时候,比如明年下半年慢慢回到一个更合理、更稳定的水平。

另外,大家可能也注意到了,就在前几天,进口猪肉的关税也从8%调回了12%,而且冷冻肉不能再当冷鲜肉卖了。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进口猪肉的成本是实实在在地增加了。

但这同样是为了规范市场,保护国内产业,并不是为了制造短缺、哄抬物价。

最后,咱们再聊聊这件事背后的“弦外之音”。

商务部在公告里特别强调了一点:

我们一直很“审慎、克制”地使用这种贸易救济手段。

2025年到现在,我们对欧盟一个新案子都没发起,只对两个旧案子做了最终裁决,其中一个还跟对方达成了和解。

但与此同时,欧盟对我们发起了6起新的反倾销调查,对16个案子收了临时税,对12个案子收了正式税。

这个对比很有意思。

它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号:我们不想打贸易战,我们愿意对话协商。

但是,如果别人总是单方面对我们出手,损害我们的利益,那我们也绝不会忍气吞声,一定会拿起规则的武器,坚决反击。

这次对猪肉征保证金,就是一次有理、有利、有节的反击。

它告诉全世界,中国这个大市场,不是谁想来倾销就能倾销的。

我们要的是公平贸易,是互利共赢。

对于欧盟的养猪户来说,这确实是个坏消息。

中国是他们最大的客户,特别是那些猪下水,除了中国,还真没几个国家能消化得了。

所以,这个政策对他们的冲击,远比对我们的冲击要大得多。

说不定,欧洲那边的农民还会跑去找他们的z府抗议:

“赶紧跟中国好好谈谈吧,别再瞎搞了,我们的饭碗都要砸了!”

总而言之,回到咱们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猪肉价格会不会大涨?

小编我的结论是:不会。

至少,不会因为这个“保证金”而出现断崖式、恐慌式的上涨。

市场的基本面没变,国内的供应是充足的。

短期内,某些特定部位,比如猪耳朵价格可能会有小幅波动,但整体肉价还是会稳如泰山。

所以,大家完全没必要去超市抢购囤肉。

该吃吃,该喝喝。

与其担心肉价,不如想想今晚是吃糖醋里脊还是梅菜扣肉。

商务部这次出手,目标很明确,就是保护国内产业,维护市场公平。

它不是一场针对消费者的“价格战”,而是一次在国际贸易规则内的正当防卫。

咱们作为消费者,只需要知道一件事:

碗里的肉,稳得很。

当然,市场瞬息万变,后续如果有什么新的进展,比如年底的终 裁结果,或者国内生猪产能出现了大的变化,小编我一定会第一时间给大家更新解读。

大家记得关注我,别被那些标题党的谣言给忽悠了。

毕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吃到一口明白肉,也是一种幸福,对吧?

(全文完)



上一篇:《疾风之刃》复活成功!国服新篇《疾风:燃烬》正式官宣
下一篇:法国新能源展2025时间地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