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这个夏天哪里最热,不是高温预警表上的某某市,也不是演唱会上泼水的舞台,而是在“友商永远是SB”的某米汽车这里,简直要把用户的耐心经受烤问。
好家伙,一边是毛利率26.4%的神仙财报,动辄单车净赚几万,明明账面风光无限;一边却要眼巴巴让准车主掏20万尾款,提车遥遥无期还敢说得理所当然。
网友看了直呼大开眼界:“房企那一套期房玩法,这不就移植到车圈了嘛?”
这事要说起来没多复杂,但真要理清,却藏着不少弯弯绕。
有人还在感叹互联网巨头如何改造行业,结果快马加鞭冲进新赛道,原本饱含期待的米粉反倒被赶鸭子上架,成了“先交钱后等货”的大盘韭菜。
咱就设想一个场景,你满怀热忱首付订车,幻想着新车一到,春风得意。
结果电话一来,客服通知你说:“您好,您的Esperanto蓝未生产,但请您速速把尾款结清,否则定金拿不回。”
谁能忍?
换成你,火气是不是扑腾就上来了?
你以为买车跟买手机差不多,定金一交流程就起步,最多等个产线组装;
可见鬼的,居然“车未下线,钱先到账”,原来这操作再潮也就是借鉴房地产那挂“期房一交钥匙才算完事”,现在车也玩了同一个套路。
更奇葩的是,舆论一出来,销售那边拼命澄清:大哥,这对普通用户没影响,只针对特殊情况。
比如有些准车主申请过延期、金融审核卡壳、或者表露出不想要了。
可舌头都快打结了,网络怒意却是一发不可收拾。
据说小米汽车的客服工作量,直接飙升。
事件越闹越大,法律圈的朋友也坐不住了。
有律师怒斥这是赤裸裸的霸王条款,再怎么忙着清黄牛,也不能把正常车主顺带“清”进坑里去。
一句话说到点子上:还没挨到排产,验车连影子都没看见,就敢让客户全额买单,等于直接掐住脖子——你服吗?
像廖建勋还有吴胤征这些专业人士,站出来分析,条款不仅欠妥,还已经开始威胁消费者最基本的权益。
二手车市场行情变动咋样都关用户什么事?
人家买个车又不是跟着炒股。
对比之下,海外某特某拉早就改成验车无忧,买主先看后吵,钱到位了才结账,比亚迪啥时候说过“你得先把全部钱交齐,不然咱翻脸不认人”?
就小米汽车,想要“创新”到这个程度,真是“屠龙少年变成龙”,让围观群众看得晕头转向。
朋友圈和评论区瞬间就变成了吐槽大会,还不缺金句王。
“米粉抢手机转抢钱,这割韭菜的速度像极了小刀拉屁股——开了个大口子!”
“雷军:友商是SB;用户:合着自己是傻瓜?”
就就是那种,自黑都比不上大伙造的段子狠。
甚至有土豪级车主晒出自家兰博行驶证——证明不是黄牛也逃不过“先交钱再等等”的命运。
有些更激进的,直接开直播、维权,甚至还逼小米官方代表上门道歉,好不尴尬。
这不,只要一提小米汽车,新话题总能榨出几百万播放,感觉是全网都在等瓜落地。
可多少热闹背后,其实更像一场信誉危机。
讲道理,账面上小米汽车一季度营收200多亿,毛利率蹭蹭上窜,看起来成绩真心耀眼;
可真要算亏损,前三个月还黑着3个亿的窟窿,那26.4%的毛利率到底是面子工程,还是薅用户的羊毛呢?
分析师眼里,只有等交付量爬坡到3万多台才能真正扭亏,可现实摆在这,月交付还只徘徊在6千辆出头。
照现在这阵势,不让用户多掏点钱,怕是未来得靠雷军亲自当销售吆喝。
说实话,这场危机就像块冰,在小米内部点点融化,外面看着一派光鲜,其实底下早就开始渗水。
小米自家那群写PPT的肯定能分析出,当前政策折射出来的供应链压力和现金流焦躁。
不断翻着新招,不断想短平快回笼资金,效率压着规则走,可管中窥豹,这么玩风险全给用户兜着——让人甘心吗?
反正律师的说法很简练:本该行业默认的公平和尊重,突然变成企业对消费者的单方面保障。
而且别看合同字里行间很正规,真有人打官司时,甚至发现连购车协议都不写明乙方公司名字,那要是出纠纷,连告谁都弄不明白。
谁听了不火大?
很多人意识到,一个车圈巨头靠互联网思维闷头疾驰,但到了现实物理世界,规则就不是你定了算。
补上一段小众冷幽默,前段时间小米公开许诺过,验车后付尾款,还盘着一副“我们是行业表率”的口气。
半年不到,这协议就背离了。
谁才是那个最早喊出“相信米粉”的那个人?
但现实就是现实,情怀不是灵丹,真金白银才是硬道理。
本事没错,关键看你怎么用。
车主们的钱包不是大风刮来的,信任更不会凭空长出来。
得陇望蜀,没准还弄丢了江山。
提到特斯拉为什么不学小米,答案其实摆在那:
一是人家体量够大,招架得住短期现金紧张;
二是那些年被“期房”套路过的用户多精明?
一吃亏能记三年,随随便便搬套规则只会把客户越推越远。
要说比亚迪,更是主动把线上订金设置成可随时退场,线下签约都商量着来。
传统经销商固执地执行“货到验清才交钱”,一边琢磨“服务升级”,一边琢磨银行贷款怎么谈,怎么也没想过把压力甩给客户。
其实归根结底,一切问题都指着同一个词儿:信任。
早些年许多人说小米重情怀,雷布斯自己也天天“信米粉,靠米粉”,这不是口号,是商业护城河。
如今反过来,品牌熵增了、不均匀了——这一刀下去,最好别割到自己。
社交渠道那点点滴滴的负面,慢慢变成城市传说,日积月累下去,谁都救不了。
谁又能保证,结清尾款之后就能高枕无忧?
万一后头还有别的花样,谁来兜底?
买台车能折腾出如此多流程,未必不是种本事。
但对小米汽车这种在大众信仰高举“创新”的企业来说,能不能回到初心,实实在在交付才是终极考题。
钱再多,也没法转化成信任本票。
毛利率再高,也填不平承诺缺失的坑。
坐拥庞大的米粉庙会,雷军还要直面资本市场的压力。
可别等到粉转黑,才发现自己输了底牌。
又有哪家车企敢轻信:“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叫什么?理想和现实大互撞,别说神话破灭,就是仙人也会为一只灰鸽子皱眉。
尾款风波给的启示其实很简单:
商业的游戏归根到底是个信任流转大拼图,靠强行推演规则,是短线;靠用户自愿买单,才能拉长周期。
谁最懂这个道理,谁才是真正能一直坐地收钱的玩家。
聊了半天,你说你怎么看小米这段骚操作?
反正我是又气又笑,想围观个痛快。
你觉得,未来大家还会愿意买单吗?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