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托一走南斯拉夫就散伙,如今混得最好的,竟是当年最先跑的
一提起南斯拉夫,咱们这些上了点年纪的人,脑子里估摸着立马会蹦出个词儿——“巴尔干火药桶”。这地方,好像从记事起就没消停过。
可真要说起来,这片土地也曾有过一段让全世界都眼红的黄金岁月。
那会儿的南斯拉夫,腰杆子那叫一个硬。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全球掰手腕,他愣是在夹缝里,拉起了一面“不结盟运动”的大旗。自己当头儿,领着一帮亚非拉的穷兄弟,自个儿玩自个儿的,谁的面子都不给。
不光是政治上独立,家底也厚实得很。军队规模放在欧洲都是一号,飞机坦克这些硬家伙,都能关起门来自己造,不用看别人脸色。七十年代那会儿,老百姓的日子过得也舒坦,人均收入直追西欧发达国家,让人羡慕。
这一切,都绕不开一个人的名字——铁托。
这位政治强人,简直就像一个威严又手腕高超的老家长。他用自己超凡的人格魅力和不容置喙的铁腕,硬是把一堆语言、信仰、甚至是有着血海深仇的“兄弟民族”给牢牢地捏合成了一个拳头。塞尔维亚人信东正教,克罗地亚人信天主教,波斯尼亚还有不少穆斯林,二战时杀得天昏地暗的仇恨,都被他强行压了下去。
只要这位老家长还在,这个家,就散不了。
可惜,强人也敌不过岁月。铁托一走,这个看似团结的大家庭,立马就炸了锅。本来就面和心不和的兄弟几个,眼看着老家长留下的威望一点点消散,心里头的小算盘就开始噼里啪啦地响了。
最先坐不住的,是家里最“洋气”、离西欧最近的那两个——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
他俩地理位置好,历史上跟奥匈帝国牵扯更深,心里头总觉得自己更像是“欧洲人”,跟那帮巴尔干的“穷亲戚”不是一路人。于是,1991年,这俩兄弟手一挥,直接宣布:“我们单干了!”
斯洛文尼亚跑得尤其利索。仗就打了十天,史称“十日战争”,几乎没流什么血,就成功独立了。这事儿给其他兄弟开了个坏头,原来“分家”这么容易。
克罗地亚就没那么幸运了,跟塞尔维亚主导的南联盟狠狠打了一场,战争的残酷,至今都是当地人挥之不去的噩梦。
紧接着,马其顿、波黑也跟着有样学样,一个个都闹着要分家。曾经那个强大的南斯拉夫,转眼间就被肢解得七零八落。
只剩下塞尔维亚和黑山这对难兄难弟,还苦苦撑着“南联盟”这块最后的招牌。可这口气也没撑多久,到了2006年,连黑山都公投独立了。南斯拉夫,这个名字,从此彻底消失在地图上。
三十多年过去了,当年分家的这六个兄弟,现在都过得怎么样了?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混得最好的,恰恰就是当年最先跑路的那两个“叛逆者”。
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一独立就头也不回地扎进了西方的怀抱,又是进欧盟,又是入北约。西方那边一看,哟,主动来投诚的?那必须得给点甜头啊!
于是,各种援助、投资就跟不要钱似的砸了过来。硬是把这两个“样板间”装修得漂漂亮亮,人均GDP一个奔着三万欧元去,一个也接近两万,妥妥的发达国家水平。目的嘛,也很简单,就是为了让院子里其他还在犹豫的兄弟们看看:“瞧,跟着我们混,有肉吃!”
最惨的,要数那个被“抛弃”的大哥——塞尔维亚。
兄弟们一分家,直接把他从一个濒海国家,活活堵成了一个内陆国,连个出海口都没剩下。这种憋屈,跟俄罗斯几百年心心念念想找个不冻港,结果家门口的路全被堵上了,是不是有点异曲同工之妙?
没了出海口,经济发展就断了一条腿。更狠的还在后头。人家也曾想过放下身段,主动去靠拢欧洲,可欧洲压根不带他玩,总拿科索沃的问题说事儿,处处刁难。最后,还被北约一顿狂轰滥炸,那段历史,是中国人也无法忘记的痛。
幸好,南斯拉夫留下的工业底子还在,加上后来跟咱们和俄罗斯关系走得近,这些年经济总算稳住了脚跟,虽然走得慢,但起码走得踏实。
至于剩下的黑山、波黑和北马其顿,处境就更尴尬了。他们也学着斯洛文尼亚的样子,挤进了北约的门,可人家没给他们“样板间”的待遇。经济上不温不火,国际上也没什么声音,就像是欧洲版图上“最熟悉的陌生人”,存在感极低。
尤其是波黑,当年那场战争打得最惨烈。战后在美国主导下签了个《代顿协议》,硬是搞出了一套全世界最复杂的政治体系,一个国家,三个主席团成员轮流坐庄,干点啥事都得吵半天,经济自然也就没法搞了。
回过头来看,南斯拉夫这出持续了几十年的悲剧,说白了,就是一个强行捏合的大家庭,在家长去世后,因为内部积怨和外部诱惑而最终分崩离析的故事。靠着别人施舍换来的“富裕”,根基终究是不稳的。真正的强大,还得是自己家里人心齐,腰杆子硬。可惜,历史的浪潮,没再给他们一次这样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