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侬知道伐,老底子移民的事情,还蛮有趣的,咱聊聊那个“湖广填四川”这段历史
保管让侬觉得很亲切也很有意思
】 【1. 移民的时间点与政策推手,老“戏码”一幕幕上演】 你说,这些年侬看过没,咱们中国的历史故事里
最主要像咱家乡,湘南那帮兄弟姐妹们
几乎成了迁荒的“常客”
大伙儿迁到四川,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
去年我老家的村里亲戚跟我说,那个时候,家里爷爷说他们家祖上也有不少人就是那会儿跑到四川去种地的
你想,那时候,康熙皇帝也没少发“招民入川”的圣旨,1708年,湖广提督仝意谟都报告,说衡阳、永州、宝庆这些地的子孙后代,成天‘携男挈女’,多得很,天天往四川跑
侬们都知道“招民填川”的原因
那就是康熙其实是想减轻自己地盘上的人口压力,借由政策引导佬们把人送到偏远的川西、川南去开荒
最早那会儿,1700年上下上下,峰峰也没少打帮着“招兵买马”那一套,起码湖广的民众,敢说一波接一波的往四川跑,像是“春运”似的
比这会儿那个火车涨价还要火哩
这还不止,到了雍正那会儿,那个强制推行的劲头硬得很,雍正一出手,不管是湖广还是湖南原本照样移民大发,也大帮帮准了他们放开手脚
直到乾隆时期,那个时候,赵四大爷说啦,湘南那帮子老乡们,听说要放开了,他们一听就得劲儿了:水灾旱灾一闹腾,能跑的就赶紧跑,赶紧去大四川省,看着你那片大地
我跟你讲,那会儿,乾隆还特意想出了个办法,就是免几年的田赋作为“感恩费”奖励
迁到四川的就可能最多了
我跟你说,这个时候,大天气的灾难还真折腾得人心惶惶,像我老家,衡宝走廊一带,老大旱灾
去年我去老家的时候,看到村里修了那架高出几十米的输水渡槽
还能想象得出当年那旱灾有多严重
有资料说,整个湘南地区,数百年来,爆发旱灾可不止一次,在过去的150多年时间里
你晓得,像那个康熙三十六年(1695年)的事,湘乡,五个月没下一滴雨,真怪惨的
再看《宝庆府志》里的记载:那时,1707年到1709年,连续几年大旱,庄稼死得厉害,民众只好吃草根树皮
那些大家骨长的人都说:要不是有四川这片“天上掉馅饼”的地方,咱这片鬼地方早就荒废了
这就坑爹,湘南人被逼得实在找不到别的路
2. 地点的选择,为什么偏偏是宝庆一带
你若问我,侬瞅瞅,宝庆(这会儿的邵阳和娄底)那一帮子老乡
个个都是“背井离乡”的硬汉子
偏偏他们很愿意往四川跑,还不光是迁徙的时间比较集中的——比如
说到1700年、1704年、1711年、1735年那些年份——就是那会儿“花儿也开得猖狂”
为啥他家乡的人特喜欢跑到四川去
答案就是说,那个时候,湘南那一片山山水水
你要晓得,那边山高水浅,老实讲,那个“宝庆府”,人均耕地只有1.8亩
还没有全省的2.7亩大
记得我小时候,家里那块地就大概0.7亩,田少得可怜,当时还靠化肥和水稻杂交来补充营养
但那水灾旱灾真是让人愁死
你说,你要听我小时候的故事,去年喝水都得排队,抗旱忙的不得了
老一辈的人还会说:“这年头水比油还贵呐”
而且,那个时期,湘南的老百姓挣扎得厉害,土地一片片逐渐被大地主兼并,70%的农民都变成了佃户
移民去四川,反倒是个“救命稻草”——新天地,总能给你一片“自己”的地,哪怕是荒地
再说,你要知道,宝庆这片地方还闹“苗族乱事”,那会儿苗族人在境内闹腾,报出了不少事端,土地本身就不稳,社会秩序也不安
老老实实的人都想赶紧“跑路”
你看那《清史稿》里说了,像“苗民起义”,剿了又剿,寨子大半都烧了,老百姓就惧怕得要死
还有个细节讲,上面提到的宝庆、永州、零陵的老乡们,受到战乱和灾荒的双重夹击
你瞅瞅,四川那时的“川南首垦区”——泸州,荒地可多了
起码废弃的土地有六成——就等着他们“填平”
朝廷还给每户移民补贴耕牛,要不然大家也不愿一辈子都靠天吃饭
你想,这帮人一到那里,带去了桐油、苎麻,还开了“宝庆盐灶”,这些做法一直流传到眼下,宝庆街
就是由这帮“闯川人”建起来的
你别说,四川泸州到处都能找到“湖广填四川”的影子
这会儿大概有18%的“宝庆后裔”在那
我曾打听过,泸州和邵阳的姓氏,有一些继承得蛮相似的,像“张”“李”“陈”啥的
都是祖辈从湘南那儿带过去的
再告诉你个小秘密,我推断宝庆迁川路线,又增加了条“捷径”——具体,就是宝庆到洞口(或武冈)然后越雪峰山,走沅水到洪江
经过麻阳、凤凰、花垣,转到秀山、酉阳,再沿乌江水路一直到涪陵,好多史料都印证
★ 3. 这帮祖先,真是“硬核”的生存达人
你说,侬可能想不到,明清那会儿迁移的这些人
日子过得比这会儿还艰苦
连那段“迁湖广”的历史都像是一部“山海经”——一大帮子兄弟,分头跑,到了宝庆
不要小看那帮“祖辈们”,他们可是穿越时空的“硬核”典范
你若知道他们的辛酸——生活在大旱灾、战乱、土地被蚕食的年代,依靠“拼命”去四川“整活儿”的那些日子,真是得感叹:咱们华夏民族的韧劲
去年我去过老家,看到那些“祖辈的故事”
就像翻开一本活生生的史书
他们从宝庆出发,那条线路,穿越“雪山门” 、流经“沅水”,又翻过“花垣古镇”,克服一切障碍
最餍得佩服的是,他们吃着苦,闯出来的“新天地”
就像咱汉子打拼出来的一块“金”似的
从盐业到纺织,再到这会儿还能看到的“宝庆街”
都 imprint 了他们那份拼劲
要不是他们的坚韧,咱的今天也不会这么“得劲”
也就是,这就是咱们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是那个时代的“硬核”代表
我跟侬说,像我那天看历史
心里就很佩服祖辈们的勇气和“霸气”
说到底,这些大移民潮,尽管经历了千辛万苦,但也把“湘南”这片土地的韧性传到了四川,也正是他们的“挺身而出”
才有今天咱们这些“后人”的幸福生活
是不是觉得这个故事蛮有味道滴
再接着聊聊这些“硬汉子”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