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足球资讯 > 新闻动态 > 如何确保渡槽架桥机在吊装过程中的稳定性

如何确保渡槽架桥机在吊装过程中的稳定性

发布日期:2025-10-09 20:59    点击次数:186
确保渡槽架桥机吊装过程的稳定性,是避免设备倾覆、槽身碰撞或坠落的核心,需从结构设计、前期准备、过程控制、应急保障四大维度建立全流程管控体系,每个环节均需结合架桥机特性与渡槽施工场景(大重量、大跨度、高精度)制定针对性措施,具体如下: 一、源头保障:基于稳定性的结构设计与设备选型 架桥机的自身结构是稳定性的 “基础骨架”,需在设计和选型阶段就规避潜在风险,核心围绕 “抗倾覆、抗变形、抗失稳” 展开: 抗倾覆结构设计 多支点承重布局:采用 4-6 组液压支腿(而非 2-3 组),支腿均匀分布在主梁...

确保渡槽架桥机吊装过程的稳定性,是避免设备倾覆、槽身碰撞或坠落的核心,需从结构设计、前期准备、过程控制、应急保障四大维度建立全流程管控体系,每个环节均需结合架桥机特性与渡槽施工场景(大重量、大跨度、高精度)制定针对性措施,具体如下:

一、源头保障:基于稳定性的结构设计与设备选型

架桥机的自身结构是稳定性的 “基础骨架”,需在设计和选型阶段就规避潜在风险,核心围绕 “抗倾覆、抗变形、抗失稳” 展开:

抗倾覆结构设计

多支点承重布局:采用 4-6 组液压支腿(而非 2-3 组),支腿均匀分布在主梁两侧,且支腿间距需大于槽身宽度(如槽身宽 8m 时,支腿横向间距≥10m),通过 “扩大支撑基底” 降低倾覆力矩(倾覆力矩 = 荷载 × 力臂,扩大间距可减小力臂)。

配重平衡设计:针对 “前吊后空” 的吊装工况(如架桥机前端吊槽身、后端无荷载),在主梁后端设置固定配重块(重量通常为最大吊装重量的 30%-50%,如吊装 800t 槽身时,配重≥240t),或采用 “后支腿压重”(通过水箱加水临时增重),确保整机重心始终落在支腿支撑范围内。

抗变形主梁结构

大跨度场景(≥30m)必须采用双导梁桁架结构或箱型主梁,利用桁架的 “三角形稳定性” 和箱型结构的 “抗弯曲刚度”,减少主梁在承载时的挠度(如 50m 跨度主梁挠度需≤L/10000,即≤5mm),避免因主梁变形导致槽身倾斜。

主梁材质选用高强度低合金钢(如 Q355B),关键焊缝(如主梁与支腿连接处)需进行无损检测(UT/MT 探伤),确保结构强度满足 “吊装重量 ×1.5 安全系数” 的要求。

防失稳起升系统

起升机构采用双卷扬机同步驱动(或 4 卷扬机,针对超重型槽身),卷扬机配备 “变频调速器” 和 “绝对值编码器”,实时监测两侧钢丝绳的收放长度,确保同步误差≤2mm(若误差过大,会导致槽身一侧高一侧低,引发失稳)。

钢丝绳选用 “防旋转型压实股钢丝绳”(如 18×7+FC),避免吊装过程中钢丝绳旋转导致槽身扭转;同时设置 “过卷扬保护”(当吊具上升至极限位置时自动断电)和 “过负荷保护”(荷载超过额定值 10% 时报警并停止起升)。

二、前期准备:吊装前的 “全要素核查”

吊装前的准备工作是稳定性的 “前置防线”,需覆盖基础、设备、环境、人员四大要素,杜绝 “带病作业”:

支撑基础稳定性核查

架桥机支腿下方的基础(如墩台顶部、临时混凝土平台)需进行承载力验算,要求基础承载力≥架桥机与槽身总荷载的 1.2 倍(如总荷载 1000t 时,基础承载力≥1200kPa);若基础为软土地基,需铺垫 “钢板 + 碎石垫层”(钢板厚度≥20mm,垫层厚度≥300mm),扩大受力面积。

基础表面需找平(平整度误差≤3mm/m),并在支腿底部安装 “防滑垫板”(橡胶材质,摩擦系数≥0.4),防止支腿在受力时滑动。

设备状态全检

结构件检查:逐一检查主梁、支腿、吊具的连接螺栓(扭矩需符合设计要求,如 M30 螺栓扭矩≥800N・m),有无松动、裂纹;检查液压系统(支腿油缸、微调油缸)有无漏油,液压油位、油温是否正常(油温需在 15-60℃之间)。

控制系统调试:启动控制系统,测试 “行走同步性”(左右行走轮位移差≤2mm)、“起升同步性”(双卷扬机速度差≤0.01m/min)、“制动性能”(起升机构制动下滑量≤30mm/10min,行走机构制动距离≤0.5m);同时校准激光定位仪(精度≤1mm),确保吊装基准线与墩台安装线对齐。

环境与荷载确认

查看天气预报,严禁在恶劣天气作业:风速≥6 级(10.8m/s)时停止吊装(风会导致槽身晃动,增大倾覆风险);雨天需检查基础有无积水(积水会降低基础承载力),冬季需清除基础表面冰雪(防止支腿打滑)。

核对槽身参数:确认预制槽身的实际重量、重心位置(需与设计值一致,重心偏移量≤50mm),若重心偏移过大,需调整吊具吊点位置(通过可调吊梁移动吊点),确保起升中心与槽身重心重合。

三、过程控制:吊装中的 “精准化操作”

吊装过程是稳定性控制的 “核心环节”,需通过规范操作、实时监测、动态调整,确保每一步都处于可控状态:

起吊阶段:低速平稳,防摇控倾

起吊初期采用 “点动起升”(每次起升高度≤100mm),观察槽身是否水平(通过吊具上的水平仪判断,水平误差≤0.5°),若倾斜需立即停止,调整双卷扬机速度(低侧卷扬机加速,高侧减速),直至槽身水平。

槽身离开运槽车(起升高度≥200mm)后,暂停 10-15 分钟,进行 “静态稳定性验算”:观察支腿有无下沉(下沉量≤5mm)、主梁有无异常变形(挠度≤设计值),确认无问题后再继续起升。

转运阶段:同步移动,控速防晃

槽身转运时(沿主梁横向或纵向移动),速度需控制在 0.1-0.3m/min(低速可减少惯性力),且 “起升系统” 与 “行走系统” 禁止同时动作(避免双重荷载叠加导致结构过载)。

安排专人在槽身两侧 “拉设缆风绳”(缆风绳直径≥16mm,一端固定在槽身顶部,另一端由专人牵引),当槽身出现晃动时(晃动幅度>10mm),通过缆风绳缓慢调整,控制晃动幅度;同时通过监控系统(安装在主梁上的摄像头)实时观察槽身姿态,避免与墩台、架桥机碰撞。

下放对接阶段:精准对位,缓降轻放

槽身到达墩台上方后,先通过 “横向微调油缸”(调整范围 ±100mm)和 “吊具旋转装置”(旋转范围 ±5°),使槽身的 “对接企口” 与前一节槽身对齐(对齐误差≤2mm),再开始缓慢下放。

下放速度控制在 0.05-0.1m/min(接近支座时速度≤0.02m/min),当槽身底部距离支座 10-20mm 时,暂停下放,检查支座与槽身底部的接触情况(需全面接触,无悬空),确认无误后再完全下放,避免 “单侧受力” 导致槽身倾斜。

四、应急保障:突发情况的 “快速处置”

即使前期准备充分,仍可能出现突发情况(如支腿下沉、钢丝绳断裂预警),需建立 “应急响应机制”,确保及时止损:

应急设备配置

每个支腿配备 “应急支撑千斤顶”(额定承载力≥支腿最大受力的 1.5 倍),当支腿油缸漏油导致下沉时,立即用千斤顶顶紧支腿,防止继续下沉;

起升系统配备 “应急制动装置”(独立于主制动的手动制动),当主制动失效时,立即启动手动制动,锁定卷扬机;

现场储备 “应急钢板”(厚度≥30mm)、“楔形垫块”(橡胶材质),用于临时垫高或固定槽身。

应急处置流程

若发现槽身倾斜(水平误差>1°):立即停止所有动作,通过 “单侧起升”(倾斜低侧的卷扬机缓慢起升)调整槽身水平,若无法调整,需将槽身缓慢放回运槽车,检查吊具或重心位置;

若发现支腿基础下沉(下沉量>10mm):立即停止吊装,用应急千斤顶顶紧支腿,在支腿下方铺垫钢板或碎石,增加基础承载力,待基础稳定后再继续作业;

若遇突发大风(风速突增至≥6 级):立即将槽身降至最低位置(贴近运槽车或墩台),用缆风绳固定槽身,锁死架桥机行走轮,人员撤离至安全区域,待风力减弱后再继续。

总结:稳定性控制的核心逻辑

渡槽架桥机吊装稳定性的本质是 “平衡与可控”—— 通过结构设计确保 “荷载平衡”(抗倾覆),通过前期核查确保 “状态可控”(无隐患),通过过程操作确保 “姿态可控”(不倾斜、不晃动),通过应急保障确保 “风险可控”(能止损)。只有将这四大环节贯穿吊装全程,才能实现大重量、大跨度渡槽的安全稳定安装。



上一篇:75岁的巴黎奶奶热爱美丽,即便不穿高跟鞋,不展露双腿,也能将自身打扮得时尚潮流
下一篇:将领紧急召回,一场风暴席卷五角大楼?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