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飞机落地。你在航站楼外冷风中扫码上车,司机一脚油门开出停车场——三分钟后,订单却多出5元“停车费”。你没多想,默默付款。可这5元,真是你该掏的吗?
全国多地机场正上演相似一幕。西安咸阳机场收5元“排队管理费”,厦门高崎机场单日封顶8元,上海虹桥虽有20分钟免费,但超时仍可能被加价。乘客不解:车刚上路,停车费从何而来?司机委屈:空车进场、排队半小时,成本谁来补?平台规则模糊,机场标准不一,一场本应顺畅的接驳,成了司乘博弈的角力场。
问题核心不在费用本身,而在责任归属的真空。目前国家无明文规定,民法典虽提倡约定优先,但乘客与司机之间并无议价空间。现实是,平台将运营成本转嫁给司机,司机再转嫁给乘客。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蔡乐渭指出,网约车平台才是法律意义上的承运人,正常接客产生的停车费,本应纳入其运营成本统一承担。可多数平台选择沉默,任由矛盾在司乘之间发酵。
上海虹桥机场提供了一个清晰样本。滴滴在此明确标注:“停车费由司机承担,乘客无需支付。”这并非司机自愿贴钱,而是平台与机场协同的结果——平台将费用内化,司机按规进场,乘客安心上车。反观西安、厦门等地,平台无统一承诺,司机自担风险,最终只能向乘客“追偿”。高德平台上个别服务商虽将10元停车费计入起步价,但缺乏透明说明,仍易引发纠纷。
真正的解法,不在乘客口袋,也不在司机账单,而在平台与机场的谈判桌前。深圳大学莫一魁建议,平台应与机场协商统一支付机制,并争取批量折扣。广州白云机场已尝试与平台数据对接,为合规司机提供单日封顶80元的优惠费率。天津滨海机场更将网约车停车费定为2元/2小时,成本明确、执行清晰。这些实践证明,协同管理可行,关键在于平台是否愿主动介入。
规则缺位之处,矛盾必然滋生。停车费虽小,却照见出行服务的治理短板。平台不能既做规则制定者,又当成本甩锅人。唯有将机场接驳纳入系统化运营,明示费用、统一定价、协同结算,才能让每一次抵达,都不再为5块钱撕裂信任。
服务的终点是人,不是账单。当技术连接了车与人,规则也该连接起责任与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