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猜怎么着? 就在东京那块场地上,咱们中国链球姑娘们唰唰地扔出了历史! 赵杰一甩77米60,银牌;张家乐也不含糊,77米10,铜牌! 这可是中国在女子链球项目上头一回摸到世锦赛奖牌啊,以前你敢想?
要说这次中国队去东京,那可真是年轻人扎堆儿。 73个运动员里头,足足47个是00后,还有13个是05后呢! 平均年龄才21.3岁,听说这是最近三届世锦赛最年轻的中国队了。 16岁的陈妤颉算是队里的小妹妹了,人家可是兼项比200米和4×100米接力的。
跳远那边也挺热闹,石雨豪跳出了8米08,是他这个赛季最好的成绩了;张溟鲲也刷新了自己的纪录,搞了个7米98。 他俩都进决赛了,看来中国男子跳远还真有点传统优势在身上的。
跨栏项目这次可是让人眼前一亮! 三个小伙子陈圆、徐卓一、刘俊茜,居然全都进了半决赛! 19岁的陈圆跑出13秒39拿了小组第一;徐卓一顶着赛程调整的压力跑了13秒28;刘俊茜更猛,刷出了13秒23的个人最好成绩。 想想看,三个中国选手一起晋级,这场景好像好多年没见着了?
其实这帮年轻人能冒出来,还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 今年5月份在广州那个世界田联接力赛上,他们就已经露过头角了。 一下子拿到了男女子4×100米接力、男子4×400米接力和混合4×400米接力四个项目的世锦赛门票。 特别是男子4×400米接力,那可是历史上头一回拿到世锦赛入场券。
对了对了,女子接力队也有故事。 第一轮比赛的时候梁小静不小心摔倒了,受伤了。 结果第二轮,临时换上20岁的朱俊颖,和陈妤颉、李玉婷、葛曼棋一起跑,居然跑出了43秒03的赛季最好成绩,小组第一晋级。 这帮姑娘们真挺不容易的。
说到400米项目,听说已经很多年没在国际大赛上露面了? 梁宝棠说的那句话挺感动人的:“作为年轻一代,我们很自豪,不仅帮自己圆梦,也为师傅、师傅的师傅达成心愿”。 他们男子4×400米接力预赛跑了3分01秒87,破了全国纪录;混合4×400米接力也跑了3分13秒39,也破了全国纪录。
队里也不是完全没有老将。 32岁的谢震业这次以10秒21的赛季最佳成绩守着短跑战线;36岁的巩立姣都快第十次参加世锦赛了,还保持着女子铅球项目8枚世锦赛奖牌的纪录呢。 这种“一老带多新”的配置好像在多个项目都有,像男子跳远有34岁的王嘉男当战术指导,女子竞走有奥运冠军杨家玉带着年轻阵容。
听说国家队现在训练方法也挺高科技的,用了VR模拟系统来训练抗压能力,还有专职的运动心理专家跟着队伍指导。 16岁的陈妤颉居然说“我把每场比赛都当作训练课”,这心态是真不错。
国际田联技术委员会主席大卫·拉姆齐说了:“中国队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同时,展现出令人惊讶的项目覆盖广度。特别是青少年选手的技术规范性,已接近欧洲训练体系水准”。 有数据说这届世锦赛中国队年轻选手的技术失误率比上届下降了23%,决赛入围率提升到41%。
不过也不是什么都完美。 有些项目好像存在“一赛亮眼、多赛波动”的现象。 就像男子跳高,虽然好几个人达标世锦赛了,但最佳成绩跟世界纪录还差15厘米呢。 在器材科技应用方面,跟美国、德国那些强国比,中国在智能训练装备研发上还得加把劲。
全国田径锦标赛这个赛季居然涌现了8项全国纪录,亚洲田径锦标赛上年轻选手包揽了19金。 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主任于洪臣说了:“我们刻意在洲际赛事中启用新人,通过实战锤炼抗压能力和技术稳定性”。
想想也挺有意思的,中国田径这几年变化真不小。 从2006年就开始派教练和运动员去美国训练,学国际上先进的训练方法。 一开始短间歇200米训练,好多队员连10个都跑不下来,现在运动员已经完全适应了。 现在是把优秀的教练和训练方法请进来,让队伍走出去,中国田径就这么快速接轨世界了。
队里的氛围好像也不错。 刘英兰说:“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希望中国田径400米越来越好”。 她觉得新一代选手间已经形成了带动效应,“有一个人出来了,后面的人就会看到希望,像点灯一样,一盏一盏地亮起来”。
教练王光林说中国400米接力的突破是科学训练、人才储备、信念传承三者结合的成果。 谭国横教练特别提到这些年轻人基本是00后,展现了充沛的潜力和发展空间,他们身上“为国争光”的信念十分强烈,“拼搏精神是关键驱动力”。
对了,这次世锦赛美国队拿了5金0银2铜排第一,肯尼亚和加拿大紧随其后。 中国队目前是0金1银1铜,和荷兰、德国并列第13,最终位列第15。 奖牌都来自女子链球,银牌和铜牌。
虽然奖牌数跟美国那些传统强队比还有差距,但女子链球这个突破,还有其他项目展现出的潜力,说明中国田径正在稳步前进。 这些奖牌不只是肯定,更是一种激励吧。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突然的成绩爆发总是让人有点疑惑,到底是偶然超常发挥,还是真的到了收获的时候? 咱们中国田径是不是真的找到了持续产出优秀运动员的方法? 你说呢?
#优质图文扶持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