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刚开年,尼日尔那边就炸了锅。
3月13号,他们政府一声令下,让中石油三个中国高管48小时内滚蛋。
人要走,账还要封。
炼油厂的账户说封就封,连我们员工住的阳光国际酒店,执照都给吊销了。
这哪是做生意,简直是抄家。
这事不是突然发疯。
根子在一年前就埋下了。
那时候尼日尔军政府快没钱了,国库里空得能跑老鼠。
他们找上中石油,要了一笔4亿美元的预付款,利息7%,说以后用卖油的钱还。
听起来不贵,换我也借。
可问题是,钱拿去后,财政还是烂泥扶不上墙。
到了2025年,别说本金,连利息都还不起。
欠钱的人最狠。
他们先是找炼油厂要1.3亿税款,明摆着是冲着口袋来的。
接着又想再贷一笔,中石油当然不干,谁也不是开银行的。
结果你猜怎么着?
拒绝当天,查封就开始了。
动作快得像排练过,账户、执照、酒店,全清一遍。
他们对外讲的理由,什么“信息不对等”“歧视性经营”,我听了都想笑。
在非洲混过的都知道,这种话术早八百年就用烂了。
就是找个由头,好动手抢东西。
其实中石油在尼日尔不是新来的。
从2003年就在那儿扎根,修油田、建炼油厂、铺管道,前前后后砸了将近60亿美元。
阿加德姆油田是他们搞的,金德尔炼油厂是他们建的,尼日尔到贝宁那条输油管也是他们扛下来的。
现在尼日尔90%的成品油靠这个炼油厂,
全国GDP十分之一来自石油,税收八分之一也指着这块。
你说了,谁先饿死?
肯定是尼日尔自己。
2023年7月政变之后,新上来的军政府喊出“资源主权觉醒”的口号。
听着挺正义,其实是老套路。
尼日尔以前是法国殖民地,铀矿挖出来便宜卖给法国,人家核电厂一半的料是咱这儿运过去的。
军政府上来第一件事,就是把法国人赶走,在瓦格纳帮衬下夺回矿山。
短期内是捞了一笔。
但西方立马制裁,钱烧完以后,又穷得叮当响。
这时候他们眼睛一转,盯上了中国企业。
为啥选我们?
因为好欺负啊。
西方公司在后面有大使馆、有军舰、有舆论机器,动他们等于宣战。
我们呢?多数时候就是个公司名义在那儿干活,出了事,调子高了怕影响外交,低调处理又被人当软柿子捏。
我就认识一个在尼日尔做建材的温州老板,姓陈。
去年他工地被强占,警察来了只拍照不说话。
他打电话回国求助,商会建议“暂时回避”。
最后赔了两百万人民币,货压在仓库,人灰溜溜回来过年。
他跟我说:“咱们在这儿,就像没户口的打工仔,活该被白嫖。”
我认为,这不是单靠企业能扛住的事。
以前觉得只要生意做得好,关系打得牢,就能平安落地。
但现在光靠经济逻辑走不通了。
非洲不少国家已经学会怎么卡你脖子,什么时候松手,全看能不能榨出油水。
有人说了,干脆撤吧,别跟这些穷地方纠缠,只跟发达国家玩。
这话听着解气,但根本不现实。
中国是世界工厂,钢铁、电池、新能源车全靠进口原料撑着。
钴、锰、锂,好多关键矿都在非洲。
你不合作,别人买走,你的生产线就得,中非合作能起来,不是谁下令非做不可,是市场自己选的路。
哪怕知道有风险,企业还是愿意去,因为回报够高。
可现在情况变了,勒索成了常态,今天查账户,明天吊销许可,后天说你偷税。
一次两次还能扛,三番五次谁受得了?
我在安哥拉待过两年,见过太多项目从红火到关门。
有些地方,当地政府官员每年年底准时上门,不说具体问题,就问“今年打算怎么表示”?
你要不给点好处,环保、税务、劳工各种罚单雪花一样飞过来。
这种事,早就不是个别现象了。
所以现在的问题不是要不要继续做,而是怎么换种方式做。
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只带钱和设备进去,以为签了合同就万事大吉。
必须要有配套的支持体系,比如本地化团队的法律应对能力,区域联动的风险预警机制,甚至考虑联合安保力量的存在。
否则,每一次“紧急政令”,都是对我们资产的一次收割。
而我们只能站在外面,看着自己的厂房被锁上铁链。
这不该是常态。
也不能再这样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