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照片,能让时间暂停吗?上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跨越半个地球,低头亲自握住一位中国老英雄的手。那一刻,很多人翻开报纸都愣住了:英女王级别的人物,怎么会对一个中国老人千里而来感谢?更让人奇怪的是,这场感激翻出来,牵扯出一段埋在时光里超过半个世纪的往事。被英国千方百计感谢的,是一位名叫刘放吾的中国退役军官,而被感谢的理由居然藏在一场发生在1942年缅甸丛林里的大营救。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是国际政治的外交秀,还是被尘封的真实英雄?
有人说,那是一场名副其实的你死我活。1942年,大英帝国的部队在缅甸仁安羌被日军死死包住,英军几乎断粮断弹,外面的中国远征军正眼睁睁看着兄弟部队在锅里煮。英国方面当时急疯了,各大媒体开始放风,说中国要是不救,日军就要冲破防线了。可是,中国军营里也有人反问:凭什么中国人要去冒死救英国的命?就连一些参战的中国士兵也觉得心里不是滋味,家乡都被炸了,还要替别人卖命?随便搜搜旧账,世界大战上的“救与不救”,每个国家都有一肚子的理由。刘放吾带着中国军队,为什么要冲进这一摊浑水?他如山如火地接下任务,但具体是因为什么,这里面还有没有别的隐情呢?
事情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英军在仁安羌油田一带被围,4000多人大部队变成“瓮中之鳖”。无线电失灵,增援迟迟不到,光靠自己根本撑不住。中国远征军113团团长刘放吾临危受命,他没时间多想,因为如果不救,仁安羌油田一丢,盟军在东南亚的局势就要崩盘,日军趁势南下,整个中国后方都危险了。要命的是,刘放吾手里兵力本来就不多,一边要顾全大局,一边又得打一场翻盘仗。他和英军指挥官开会时,大家并没有什么你侬我侬。英军觉得这是你们中国的地盘,你们当然得救。中国军队却心里打鼓:伤亡谁负责?英军到底敢不敢配合?老百姓听说自家军队要救英军,有的举双手支持,有的则摇头:救了英军,咱们中国会不会有回报?英军真能把咱当朋友吗?一时间,整个远征军的营区都在私下议论。
结果并没有想象的英勇热血。开打前半段,刘放吾部队进攻受阻,日军火力点多得像下棋摆子。一阵下来,很多战士负伤倒地,营区传来阵阵哀号。表面上,英军不断催促中国部队发起冲锋,新闻里还放出中国军队“坚决执行盟友救援义务”的豪言。但私下里,部分英军对中国部队能否获胜其实信心并不大,甚至都准备好最坏打算。一些历史书后来披露,最初英军高层有过“能否突围靠自己算了”的心理准备。反对救援的声音在中国也有:有人担心资源和兵力被浪费,觉得不值当。营救任务表面继续推进,但双方心中的芥蒂和焦虑却在慢慢堆积。除了战斗,还有许多说不出口的担忧。
本来以为没法再糟,转机忽然来了。一场夜战中,刘放吾临机决断,高地敌人强,正面死磕就是等死,那就借夜色偷偷绕后。结果小股中国部队真让前线日军反应不过来,成功突袭占领了核心要点501高地。这一仗打得日军措手不及,包围圈顿时乱了套。英军士气也跟着暴涨,纷纷反击。原来前面所有的磨磨蹭蹭、猜猜疑疑,到了关键时刻竟然全部派上用场——中国军人一鼓作气,正面硬刚和巧妙包抄两手一起上。英军老兵回忆说,那会儿根本想不了那么多,只想着有活路。等到所有英军被安全救出来,算上追击又救出200多英军俘虏,才发现真正救他们的是中国的刘将军和那些远征军。一直以来谁是英雄谁是配角的疑云,终于撩开了面纱。
可惜的是,刚打完仗真相并没马上大白于天下。和平一来,历史风头被新的大事件盖住,国内国外舆论很快冷了下来。刘放吾并不主动诉说自己的功劳,功劳簿的纸张越积越厚,名字却慢慢模糊。几年后,国外有了冒名顶替者,说自己才是主角。西方一些资料写到仁安羌,连中国主将是谁都能写错。更尴尬的是,中国有不少人都以为这仗没啥特殊意义,只当是普通战役一笔带过。甚至,有些当年参与的老兵,退伍都没人问一句。历史现场的人在凋零,当事人的故事就像被尘封在老箱子底部。到了八十年代,东西方甚至还传起了不同的“英雄版本”。各方说法越来越乱,连老百姓都没了兴趣:到底谁救了谁,谁又记得那场营救?
如果不是撒切尔夫人在80年代的“超级表态”,估计这段英雄往事还不知沉睡多久。作为被西方感谢的中国军官,刘放吾一开始可没想过出名。他是为了救人,不是为了镜头。偏偏,媒体镜头前的“致敬”,成了确认历史的“最后一根稻草”。有意思的是,全球都争着说“感激中国”,回过头我们自己却差点把自己的英雄忘掉。英国人来致谢,国内还有人反问:几十年过去,感谢一句顶啥用?别说民众,连不少学者都一脸蒙:原来中国人也在世界大战里立过大功?“英雄迟到的感谢”这事儿,不就是讽刺中国战史容易被边缘化么?一堆舆论说感谢中国英勇,嘴上夸得天花乱坠,可历史课本上却几乎没有刘放吾这号人物。表面贴金,实则冷落,倒不是中国军人的错。倒过来假如全部听信反方那一套,刘将军倒成了“路过的群众演员”了。这不是笑话吗?
站在历史的门口,有人说“英雄不该被遗忘”,也有人质疑“救了别人,自己却反而被忽视”。那么——如果没有那一场英首相的握手,刘放吾和中国远征军的功劳还能被后世记住吗?救助英军到底是国际朋友的义举,还是赔本买卖?你更认同哪种说法:是主动伸手才有国际地位,还是太过低调容易被边缘化?中国人自己的英雄,究竟该谁来铭记?各位怎么评论区欢迎留神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