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一个在迪拜被骆驼追着跑、在阿布扎比被空调冻成冰棍的北京大妞
先把丑话说在前面:我不是什么“迪拜通”,也不是什么“中东专家”,我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北漂,阴差阳错被公司外派到阿联酋两年,后来又自己留下来折腾了一年多。今天坐在这儿写这篇东西,纯粹是因为回国后,每次饭局都被追问:“哎,那边是不是遍地黄金?是不是女人都得裹黑袍?是不是豪车扔街上没人要?”听得我脑仁疼,干脆一次性把话说明白——全是真事,不添油加醋,也不端着,咱就当朋友聊天。
一、黄金不黄金?先摸摸自己钱包
网上最爱传的就是“迪拜捡钱”神话。我第一天落地的时候也飘,想着遍地钞票弯腰就能捡。现实是,确实有土豪,但90%的中国人都在踏踏实实打工。官方统计,阿联酋常住人口950万,中国人占了30万出头,听起来不少,可真正混到“老板”级别的,不到十分之一。大部分人干的还是销售、导游、酒店、导游、物流、导游(重要的事说三遍,因为真的太多人干导游了)。
我第一份工作是阿布扎比机场免税店扛货,听起来高大上,其实就是把免税店的中华烟搬到柜台,每天搬十几箱,一个月工资5000迪拉姆(折合人民币9000出头)。听起来还行?别忘了迪拜一居室房租要4000迪,还不算水电网。想省钱就得跟人合租,运气好住龙城附近,运气不好住沙迦,每天通勤两小时,沙尘暴一来,鼻子耳朵里全是沙子。
所以,别一开口就问“你们在那边是不是年薪百万”。我认识的温州大姐,在龙城卖手机壳,一个月纯利两万迪,可那是她全年无休、每天站十个小时换来的;也有河北大哥,被黑中介骗过来干工地,护照被扣,三个月发一次工资,最后哭着找领事馆帮忙才回国。一句话:在哪挣钱都不容易,阿联酋不是天堂,只是换了个地方卷。
二、黑袍不黑袍?别被照片骗了
我最怕国内朋友问:“你们是不是天天穿黑袍?”姐妹,阿联酋分七个酋长国呢!迪拜、阿布扎比确实保守,但也没到女人不能露脸的地步。本地女性穿黑袍(阿巴亚)是宗教传统,但外国人随便穿,只要别超短裙露屁股,没人管你。我夏天照样吊带裙出街,最多被印度大叔多看两眼。
真正要注意的是商场冷气——零下十八度毫不夸张!我第一次去迪拜Mall穿短袖,十分钟被冻到流鼻涕,从此包里常备羽绒服。反倒是本地姑娘,黑袍底下全是高定香奈儿,LV鞋跟高到能戳死人。我房东的女儿18岁,黑袍里穿的是巴黎世家卫衣,化妆浓到亲妈都认不出,出门豪车接送,回家照样跪地祷告。
说个好玩的事:有一次我在家乐福买猪肉(对,大超市有专柜,贴着“非穆斯林专区”),旁边一个包头巾的本地大妈问我:“Chinese?这猪肉怎么做?”我还没开口,她掏手机翻出小红书的红烧肉教程,说女儿在美国留学,天天馋这口。我当时差点笑出声——敢情全世界妈妈都一个样。
三、豪车坟场?真相是罚款太贵
“豪车扔街上没人要”的梗我2018年就听过。确实有,但不多,而且都是有故事的。迪拜警方规定:车辆一旦年检不过,或者违章太多,罚款能飙到车价一半。我认识一个做二手车的东北老哥,收过一辆2016年的法拉利458,车主欠了17万迪拉姆罚单,直接弃车跑路。听起来很爽?别忘了,这车想合法上路,得先交清罚款,再加上维修、关税,里外里比新车还贵。最后那辆车拆了零件卖中东土豪,赚是赚了,但绝不是“捡漏”。
更真实的是,大部分中国人开的还是二手日系车,丰田凯美瑞、尼桑阳光最多,省油耐造。我老板身价上亿,日常代步是2014年的雷克萨斯ES350,问他为啥不买劳斯莱斯,他说:“热!真皮座椅烫屁股!”我当时没反应过来,直到夏天地表温度65度,我的二手本田方向盘烫得握不住,才懂他的朴实无华。
四、吃喝拉撒:水比油贵,可乐比水贵
阿联酋淡水全靠海水淡化,一瓶500毫升矿泉水超市卖2迪拉姆,一加仑(3.8升)汽油只要2.3迪拉姆,算下来水确实比油贵。更离谱的是,中餐厅一罐可乐卖8迪拉姆(人民币15块),第一次点餐我差点报警。
吃方面,中国胃不用怕。迪拜龙城有3000多家中国商铺,从海底捞到兰州拉面,甚至重庆火锅都有。我住龙城旁边,楼下小卖部老板是四川人,卖老干妈、涪陵榨菜、王守义十三香,价格比国内贵一倍,但看到那熟悉的包装就想哭。
不过猪肉是真难买,超市有专柜,但种类少,五花肉切片20迪拉姆一公斤(人民币36块),贵到吃不起。我室友湖南妹子,半年没吃腊肉,回国第一顿点了三份农家小炒肉,边嚼边流眼泪,说“这特么才是生活”。
五、宗教禁忌:别作死,也别矫情
阿联酋是穆斯林国家,规矩肯定有:公共场合不能喝酒,斋月白天不能吃喝,周五商场下午四点才开门(因为要做礼拜)。但真没网上传的那么夸张,比如“嚼口香糖被抓去坐牢”——除非你当警察面喝酒还竖中指,否则没人理你。
我第一年斋月没经验,午休在车里啃苹果,被本地保安敲窗提醒,我连忙道歉,人家摆摆手走了,还递给我一瓶水:“现在喝,别让人看见。”后来学乖了:办公室关上门吃零食,外卖用不透明的袋子,互相给面子,相安无事。
说个暖心的事:2020年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我发烧39度,医院不给进,药店不卖退烧药,急得快哭。楼下约旦邻居敲我门,塞了一板扑热息痛,说:“真主保佑你,快吃。”那一刻突然觉得,信仰不同又怎样,人性都是通的。
六、人情世故:中国人坑中国人更快
这话难听,但真事。我在机场免税店打工时,中国领队克扣护照,逼我们加班,投诉无门,后来还是菲律宾同事帮打的劳工部电话。反而是本地主管,看我们太累,偷偷批了三天假。
当然也有好人。我房东福建大姐,看我一个人搬家,免费让司机帮我扛行李;疫情回国航班被取消,机票涨到3万一张,大姐托关系给我抢到原价票,说“都是中国人,能帮就帮”。所以别一棍子打死,哪儿都有好人坏人,只是异国他乡,同胞滤镜别太厚。
七、热!热!还是热!
最后说说天气。阿联酋一年只有两季:热和更热。五月到十月是地狱模式,白天45度,夜里35度,湿度90%,像蒸桑拿。我试过出门五分钟,隐形眼镜差点被烤干。
但也有好处:冬天爽到飞起!十二月到二月,白天25度,夜里18度,比三亚还舒服。我春节穿短袖在朱美拉海滩晒太阳,发照片给北京朋友,他们裹着羽绒服骂我“叛徒”。
更夸张的是室内空调,商场、地铁、办公室冷到穿羽绒服,室外40度,室内15度,每天冰火两重天。我同事东北大哥,夏天车里备两件棉袄,说“比哈尔滨冬天还冷”。
八、回国后的落差
2022年我回国,第一顿饭在簋街吃麻小,结账380,我脱口而出“怎么这么贵?”朋友笑我:“你迪拜回来的还嫌贵?”我才意识到,阿联酋三年,把我消费习惯彻底改了——矿泉水超过3块不买,打车超过50迪就坐地铁。
更不适应的是“卷”。在阿联酋,下班就是下班,老板发微信不回是常态;回国后,周五晚上十点领导发“方案改一下”,我差点把手机扔出去。表姐说我是“中东后遗症”,我说是“终于活明白了”。
写在最后
阿联酋到底是怎样一个地方?它是哈利法塔的灯光秀,也是龙城凌晨四点的卸货场;是法拉利呼啸而过的声音,也是劳工营里十几人共用的风扇;是中国超市里的老干妈,也是斋月期间偷偷递给你的那瓶水。
如果你问我值不值得去?我会说:去,但别带着滤镜去。它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只是一个需要你弯下腰、睁开眼、踏踏实实生活的异乡。
而当你真正在那儿熬过45度的夏天,吃过15块一罐的可乐,被骆驼追过、被空调冻过,你就会明白:所谓“实在话”,不过是把滤镜摘掉后,看见的真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