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网今年这选秀操作,把不少NBA高管逗得直乐。你说人家挑新秀,要么是技术全面的即战力,要么是潜力无限的“未来股”,篮网倒好,首轮五个签全用来“押宝”了。头一个8号签,挑了个俄罗斯球员叫杰明——这哥们儿在球探报告里基本被打上了“无投篮威胁”的标签,各路预测都把他放在15名开外,结果篮网愣是在第8位把他“截胡”了。你说选新人图啥?又不是买盲盒,总得图个“能打”吧?可这杰明,连最基本的三分都扔不明白,在NBA这种“空间至上”的联赛里,基本等于“自废武功”。
再看剩下的首轮签,19号选了诺兰·特拉奥雷,22号德雷克·鲍威尔,26号本·萨拉夫,27号丹尼·沃尔夫。这几个名字我翻了翻NCAA资料,基本都是“表现还行但没到‘必选’”的类型。诺兰·特拉奥雷在大学联赛里能突能抢,可到了职业赛场,对抗一上来可能就“软脚”;德雷克·鲍威尔三分投得还行,但防守漏洞能跑马;本·萨拉夫和丹尼·沃尔夫更没法细说——你让老球迷回忆回忆,估计都得挠头:“这哥们儿谁啊?”合着篮网今年是铁了心要“年轻化”,可这“年轻化”也得讲究个“度”吧?五个首轮加一个次轮,相当于往队里一下塞了六个“半成品”,教练组每天光是协调训练时间都够呛,更别说让他们在场上形成配合了。
最有意思的是湖人。湖人那边瞅着篮网这么“疯狂选秀”,立马动了心思——把自己原本55号签加上点现金,直接从公牛那儿换了个45号签。为啥?因为55号签这时候基本只能挑些“边角料”球员,而45号签虽然也靠后,但多10个位置,能多挑点有潜力的“小角色”。湖人这操作,明摆着是“花小钱办大事”:与其跟篮网似的赌一把大的,不如稳扎稳打捡漏。你看,这边篮网还在为“养不养得动”发愁,那边湖人已经悄悄把签位优化了,这差距一下就拉开了。
说实在的,现在NBA的年轻球员市场早不是“签得多就能赢”的时代了。以前勇士、雷霆靠囤积选秀权慢慢建队,那是因为有体系、有教练能“打磨”新人。可现在呢?年轻球员合同一年比一年贵,老板耐心一年比一年少——你要是三年培养不出一个能打的,管理层就得被骂得狗血淋头。篮网这五个首轮签,看着是“手握未来”,可万一其中三四个都成了“水货”,那可就不是“未来”是“包袱”了。
再想想那些被篮网选中球员的现状:杰明这种没投篮的俄罗斯球员,在NBA基本等于“功能缺失”;诺兰·特拉奥雷、德雷克·鲍威尔这些人,NCAA数据再漂亮,到了职业赛场也得重新适应对抗;本·萨拉夫、丹尼·沃尔夫更不用说了,名字听着耳熟,可真要说出个“绝活”,估计连老球迷都得犯迷糊。你说篮网球探部门是咋看的?难不成真觉得“广撒网”就能捞到大鱼?
反观湖人换45号签这事儿,虽然听着有点“投机”,但仔细一琢磨还真有道理。45号签这个位置,刚好卡在“可能有惊喜”和“风险可控”的中间点。前几年就有球队在40多号签选了个落选秀,结果那小子后来成了防守大闸;去年还有个45号签挑了个欧洲球员,现在在发展联盟都打出名堂了。湖人这操作,就是典型的“不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钱不多,试错成本低,万一捡着个宝,说不定还能当交易筹码。
说到底,选秀这事儿玩的就是“眼光”和“耐心”。篮网现在的问题不是“有没有潜力”,而是“潜力能不能兑现”。五个首轮签看着热闹,可要是培养不出来,那就是纯纯的“资源浪费”。湖人则更务实,用最小的代价争取最大的可能性,这才是“过日子”的态度——老板们可不会看你签了多少新秀,只会看你场上赢了多少场。
现在回头看篮网的选秀名单,我倒是有点替他们捏把汗。不是说这些球员都不行,而是“量太大”必然导致“质不稳”。就像家里突然来了六个客人,你连饭都做不过来,还指望人家帮你干活?篮网现在最需要的不是“年轻血液”,而是一套能把这些年轻人“串起来”的体系——从教练战术到老将带教,从心理辅导到体能训练,缺了哪环都不行。
最后再唠叨一句,选秀这事儿急不得。当年的雷霆,从杜兰特到威少再到哈登,那是用了十年时间才攒起来的班底;现在的掘金,约基奇也是熬了多年才兑现天赋。篮网要是想靠这五个首轮签“一夜翻身”,怕是得先问问自己:准备好了吗?
亲爱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