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句可能不太悦耳的话:李梦不是被观众甩下的,她是慢慢把自己删减到没了。
32岁的时候,她在一部部大戏里稳稳站在主角的宝座上,而其他同龄演员则多是配角中的“惊鸿一瞥”。从《天注定》走上戛纳红毯,到现在被剧组拉黑、制片人大哭现场“点名”,这些变化看似出乎意料,其实早就埋下了伏笔。
说到底,她就像把一手好牌硬生生打成了一副烂摊子。
在3000人中脱颖而出,《白鹿原》原本是她走上名利双收的黄金路,可偏偏被她自己一手搞砸了。
还记得当年《白鹿原》选角的那阵势吗?全国海选了三千人,最后导演组一锤定音:李梦就是白灵。
她的演技真让人惊艳,清澈如水的脸庞,眼神中闪烁着光,情感表达得细腻入微。那场“离家革命”的试镜堪称典范,连作者陈忠实都公开表示:非她莫属。
可惜的是,是真的演了几场戏,几个月后就被“请出了剧组”。换人可不是因为演技不好,而是脾气出了问题。网上传出片场吵架的视频,她情绪挺激动,跟演员发生了争执,甚至还动了手。这可不是一场单纯的“意见不合”,而是对整部戏的危险性视若无睹。
剧组遭受了不小的打击,业内都挺震惊。之后贴在她身上的标签,比如“耍大牌”、“难搞合作”,可就甩不掉了。
《老腔》剧组举办发布会变成了控诉现场,导演和制片人在台上都忍不住落泪,直接向她“失联”事件喊话。
伤透心啊,就是心都碎了那种感觉。导演张元在发布会现场忍不住流泪,制片人一脸无奈,隔空喊话:“她不是只是害自己,整个剧组都跟着遭殃。”
签了合同却不露脸,围着剧本迟到三小时,宣传活动都找不到人。导演一再请求她配合,团队也劝她收敛点,可是李梦从头到尾都“听不进去”,整个人的态度和表现都体现出“我行我素”,一直都这么操办。
这可不是“个性有点特别”那么简单,真正的问题在于职业操守出了差错。
在我看来,一个演员如果没有时间观念,不履行合同责任,本质上就是对自己职业的不尊重。这跟演员应有的“敬业精神”完全不符。别说观众,连对手演员和合作方都难以忍受。
所谓的“苹果事件”,看似一场认真的表演,实际上揭示的却是那种用力过猛,却偏离了正确方向的努力。
再谈谈点燃大家好评和舆论的那颗“苹果”。
《演员请就位》上,导师现场评价李梦的表演还挺给力的,但一谈到《白鹿原》换角这事,她就敷衍过了事。结果,张颂文想帮她缓解尴尬,说到《隐秘的角落》拍摄那会儿,她为了表现得更真实,边削苹果边念台词,搞得导演都惊艳了。
事情听起来是个好演员事无巨细把控镜头细节,结果反转来了:
导演想要重新拍那场苹果的戏,非得找一模一样的苹果,大小、形状、颜色哪都不能有差别。团队为了这个,深夜跑了几家水果店,直到凌晨才挑到一颗“差不多”的。
郝蕾一句话就把场上的尴尬撕碎:“认真的态度可不是跟苹果较真。”对,这不是匠人精神,那叫偏执。
演技的事儿可不是像雕刻个水果那么简单,关键看你有没有为了这个角色、整个团队和这场戏,真正合理地投入。如果你只在那些细节上挑剔个没完没了,可对整体的进度却毫无关注,说白了,这叫“自我感动式努力”,不算专业。
没有人敢接她的班,行业圈儿虽然还愿意给她机会,可她总是用态度把门狠狠踢上。
于正曾说过,李梦演技确实出色,不过他不敢跟她合作,同行们都劝他:“别搭理她,太难搞了。”
有个演员被剧组躲得远远的,不是因为长得不行,也不是演技差,而是因为合作起来风险挺大,变数很多。
所谓“早年演技巅峰”,指的是在比较早的阶段就展现出了非常出色的表演水准。主演《天注定》后,李梦带着勇气走上戛纳红毯,成为行业内备受关注的后起之星。她那种“无需打扮的电影脸”、天生的灵气,很多演员一辈子都难以拥有的珍贵天赋。
她身上的天赋,既是她的资本,也是一种考验。
就像炒股一样,最厉害的投资人看重的其实是“风险掌控力”。你再有潜力,也许一段时间内搞砸两个项目,或者让两个剧组出来放话,行业里自然会心里有数:她不稳定,情绪起伏大,会带来太多无法预料的成本。
合作嘛,算是双向的挑选。如果你总是不珍惜别人的好意,让别人觉得你不靠谱,时间一长,行业里的反应也会告诉你答案:没人愿意再信任你。
如今的李梦,低调扮演配角,态度也变得温和不少。但是,她离彻底逆转还差多远呢?
其实也还算有点转机啦,近两年李梦也开始接一些配角,在《墨雨云间》这类新剧里感觉表现还挺不错的,不过跟当初的巅峰比起来,差了不少。
她不再出现“大女主”剧本里,出场的名单也经常排在第三页。从“戛纳级演员”变成了“出现少但演技不错的配角”,这跌落不是因为年龄问题,而是信任度一下子蹦了。
拍戏这圈子,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你就算拼尽全力想重新振作,得的不仅仅是一部戏的成功,还得靠几十个项目经理、投资人重新把信任投回来。
那她到底变没变呢?从作品来看,好像是有了改变;从口碑来说,还没有定论;在行业的信任方面,依旧在努力争取,还没彻底拿下来。
总结一句:再有天赋的棋手,走错几步也很难赢;李梦的局,完全是自己一走走得烂。
平常人都说:她演得挺好、长得挺高档,长着当主角的脸蛋和气质。但是我倒觉得,还得看有没那份格局和敬业精神。
演员是靠天分能登上这个门槛,但要想长久待在这层楼,关键还得靠那份态度。
李梦的问题大多不是出在演技上,而是眼里没看清“剧组是个团队”,对反馈听不进去,手里拿着苹果,削到深夜还坚持要再来一颗,结果不是演技不行,而是输在“演的还是自己”。
郝蕾那句话没错:演员的用心,是为了塑造角色,不是为了让自己感动自己。
李梦应该知道,娱乐圈里没有那个“嚣张跋扈”能留下什么好东西,最多是留下些教训。
未来她还能不会东山再起?这个问题嘛,答案就一个:别急着想着再进戛纳,先把让机组清醒过来的闹钟调准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