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航展上,一串不起眼的编号——CB10300,在懂行的人眼里,不亚于一声平地惊雷。这串数字啥意思?简单粗暴:第10批次,第300架。主角,就是我们的歼-20“威龙”。
这个数字一出来,整个军迷圈都炸了锅。300架是什么概念?美国人当年视若珍宝的F-22“猛禽”,前前后后也就造了187架,摔了几架,能上天的也就180出头。至于俄罗斯的苏-57,掰着指头都数得过来,也就30来架。
这么一比,歼-20在重型五代机这个赛道上,数量直接一骑绝尘。这可不是什么PPT战机,是实打实列装到部队,能随时升空作战的钢铁猛兽。西太平洋上空的风,闻着味儿都不一样了。
一大家子都是狠角色
你以为300架就是全部了?那格局就小了。这还只是基础款。算上后面不断升级的歼-20B,还有那个全球独一份的双座版歼-20S,我们的隐身战机总数,奔着350架就去了。这几乎是美国F-22现役数量的两倍,妥妥的规模优势。
光有数量还不行,得看质量。歼-20这一大家子,个个都不是善茬。早期型号配装的涡扇-10C发动机,劲儿足够大,让它能揣着2200公里的作战半径,在广阔空域里横着走。
后面的升级版歼-20A,那就更不得了了,换上了我们自己的涡扇-15“峨眉”发动机。有了这颗“中国心”,歼-20才算真正打通了任督二脉,不开加力就能长时间超音速飞行。光凭这一点,就能在天上把F-22耍得团团转。
最让人脊背发凉的,还是那个双座版的歼-20S。这玩意儿可不是拿来带徒弟的教练机。后座那位不是学员,是战场指挥官,是“四分卫”。他能把这架飞机变成一个空中指挥部,甚至还能指挥一群无人机“小弟”去冲锋陷阵。这种玩法,直接把空战带进了下一个时代。
这饺子下得有点快
很多人都纳闷,歼-20怎么跟下饺子似的,一锅接一锅?要知道,F-22在它生产的巅峰期,一年也就造个31架,2011年生产线一关,再想开都开不了了。
秘密,就在我们强大的工业体系里。成飞那条“脉动生产线”,听着玄乎,说白了就是把造飞机搞得跟造汽车一样,流水线作业。飞机在一个个工位上挪动,各个环节同时开工,效率高得吓人。
再加上各种“黑科技”设备。自动钻铆机,一台顶五个人工,而且次品率从以前的10%直接降到万分之三。还有那个自动铺丝机,铺设隐身机身用的碳纤维材料,又快又准。
这一切的底气,是我们把关键材料牢牢攥在了自己手里。就说那个T1000级别的碳纤维,以前被西方卡着脖子,想买都买不着。现在呢?咱自己就能批量生产,想造多少造多少,再也不用看别人脸色。
对手的日子不好过
我们这边高歌猛进,对手那边却有点步履蹒跚。F-22虽然底子好,但毕竟是几十年前的设计了,浑身上下的电子设备已经跟不上时代。听说在东海跟歼-20遭遇,在先进的光电系统面前,F-22愣是没占到半点便宜。
被寄予厚望的F-35,更是麻烦缠身。那个Block4升级计划,一拖再拖,预算超了60亿美元。更要命的是,因为我们对稀土供应链的掌控,F-35生产线上等着用的关键材料,说断供就可能断供。去年交付延迟61天,今年直接翻了几倍,要等238天,黄花菜都凉了。
一边是年产量破百、家族不断壮大的歼-20;另一边是生产线关闭、机体老化的F-22和问题不断、交付困难的F-35。这你来我往的,天平早就开始倾斜了。
结语
300架歼-20,彻底改变了中国空军的面貌。这意味着,我们平均每个战区就能拉出超过60架隐身战机,在关键方向上,甚至能集结上百架的规模。这么一股力量摆在这儿,任何想来挑衅的对手,都得好好掂量一下后果。
美军的航母编队想再来我们家门口溜达?恐怕得先往第二岛链后面退个几百海里,好好想想。周边有些国家的心思也活络起来了,悄悄叫停了美军基地的扩建。从当年眼巴巴盼着新飞机,到如今亲眼见证“威龙”成群,这种感觉,真好!
而且,歼-20的故事还没完,新一代的歼-35也已经开始量产。西太的天空,真的变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