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全球长债像被热锅里的油溅了一样,收益率往上窜。
英国长期国债逼近5.6%,法国、日子也跑高了,连美债30年一度摸到5%。
可有意思的是,股市一点没慌,像是早就知道有保姆会来盖被子。
为啥股市能这么淡定?
美银的资深策略师把这事儿说得明白——市场在押注央行会出手“稳住价格”,也就是那些老把戏降准、再来一轮量化宽松、或者直接把长端利率按住(收益率曲线控制,YCC)。
投资者觉得,只要央行肯管,债市再慌也不会把经济炸塌,股市因此提前把利好消化了。
美银给出的操作思路挺直接
- 做多黄金、长期债和加密货币,防止货币政策走软时候的贬值风险。
- 做空美元,期待央行出手稳定收益率后美元压。
- 在股市里,买那些对利率敏感的板块生物科技、房产信托、小盘股这些,利率往下它们最受益。
说白了,就是左手押“央行会出手”,右手跟着买被利率下滑宠爱的股票和保值工具。
为什么哈特内特会这么有把握?
他把现在的格局和1970年代尼克松任内那会比了个像。
那时候白宫也在政治压力下想在选举前搞点繁荣,于是货币和财政都放松过,短期热闹确实来了;但过头了,油价冲击加上通胀反扑,最后不得不撒手重整,把利率一把抬上去,市场遭遇大折腾。
美银的意思是如果今天政治也在推动货币条件松一些,央行可能先用“压利率、护债务成本”的办法把事儿稳住,直到下一波通胀出现时才被逼着收紧。
现在市场有什么有趣的动作?
- 信用利差没炸开,银行股也没大崩,这支持“短期央行会救场”的假设。
- 美国政府已经开始动手管价格鼓励多产能源、想办法压药价、对房市也有介入迹象。市场据此在做选择,买那些能帮美国“跑赢别人”的板块(像大科技、半导体、国防相关),同时做空那些一旦政府想压通胀就会被盯上的行业(比如公用事业、部分医疗板块)。
风险在哪里?
路并不平坦
- 如果来了第二波通胀,或者就业和预算数据突然恶化,债务成本会像脱缰的马一样冲高。
- 那时候可能就需要更极端的手段价格管制、硬加息,后果很容易从“短期繁荣”变成“深度回调”。
美银给了一个较温和的概率路径只要没有大爆发,利率更可能回落到一个中段(比如更靠近4%而不是6%),这对利率敏感的板块极其有利。
简单总结给普通人的几条可参考的思路
- 如果你相信央行会出手稳债,考虑配置点黄金和长期债,顺便把美元仓位收紧。
- 股票方面,偏好受益于低利率的行业生物科技、REIT、小盘股,同时关注那些国家战略需要的板块——大科技、半导体、国防。
- 但别把鸡蛋都往一个篮子里放,万一通胀再,政策急弯的风险必须留一手现金或防守资产。
话说回来,金融市场总像一台老式收音机,今天你听到的曲子可能是过去的老歌改编版。
这回是把“尼克松剧本”翻出来演一遍,结局也未必和当年一模一样,但提醒咱们别忘了留条后路。
你怎么看这事儿?评论区聊聊你的投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