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陆军的铁流在戈壁滩上咆哮着,但天空似乎少了点啥。再猛的装甲洪流,也翻不过那高耸的山岭,也越不过那宽广的江河天堑。机降作战这些年喊了不少,可每次一行动,直-8直升机里塞满的全是步兵,装甲车只能在地面上望眼欲穿——四吨的载重,连辆突击车都扛不动。步兵一降落,火力跟不上,人家变成了活靶子,只能“裸奔”。
有人说,“陆军长着一对翅膀,神仙都挡不住”,美军可是深谙此道:CH-53K“超级种马王”能载着16吨的重型装甲车辆,悬停投送两不误,那叫一个利索。而俄罗斯的米-26更夸张,连主战坦克都敢往天上拽下来。咱们国家呢?一直沿用直-8系列直升机三十多年,从未突破5.5吨的载重限制,别说装甲车,就连吉普车都得拆零件才能装上去。高原上的演习中,士兵们挤在狭窄的机舱里,缺氧得不行,重武器还得靠卡车慢吞吞沿着盘山路爬。这怎么能叫“立体突击”?简直就是“瘸腿冲锋”。
转机就藏在发动机的轰鸣声中呢。涡轴发动机的技术曾一度卡死在脖子上,连武直-10都因为动力不给力,被迫把装甲变得轻薄,飞行员们得冒着挺大的风险冲上天。直到西安那个实验室突然爆出个惊雷:5000千瓦级别的涡轴发动机一举诞生!把三台发动机装一起,总功率突破了15000千瓦,差不多就是把三峡水电站的涡轮机塞进直升机里似的。
AC333重型运输直升机就这样亮相了。35吨的铁血身躯一扇翅膀就腾空而起,货舱门一掀开,瞬间就通畅了。15吨的载重能力是啥概念?三辆“山猫”全地形突击车可以直接塞进去,或者两辆04A步战车加上一排满员的士兵也是轻轻松松。当年汶川地震那会儿,用吊篮摇摇晃晃运伤员的那种尴尬场面,终于被这只“空中牦牛”给解决掉了——它甚至能一下子吞下一台大型挖掘机,直奔灾区。
在战场上,这都算个“瞬间到达”。以前,投放一个轻步兵排还得一波一波慢慢来,现在AC333一出马,带着一大批装甲车队直扑目标地,落地那一瞬,步战车的炮火一开,敌方阵地就变成了火海。海军陆战队抢滩登陆,那也是轻而易举,它从两栖攻击舰的甲板上猛然跃出,把05式两栖坦克直接吊到滩头的防御阵地后面,让攻坚战变成“中心发芽”。更厉害的是这三台发动机的冗余设计:就算一台发动机被炸得趴窝,剩下两台也能驮着满载的设备,一路顺利返航。
这只“牦牛”里头还藏着不少黑科技。高原上缺氧?专门优化的旋翼在五千米海拔时照样能嗡嗡作响;沙尘暴肆虐?进气道的过滤系统比口罩还严实,挡得死死的;夜里潜行?全向红外抑制设备让热信号变得小得像蚊子一样。当年在珠海航展上,外国人摸着AC333的模型叹着:“中国人把运输机变成了特种部队的武器。”
讲真,短板这玩意儿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没的。现在的AC333还是民用版本,军用那块的装甲保护和电子对抗设备还在调试阶段。可发动机那块卡住的瓶颈一打破,中国就成了全球第三个掌握重型直升机核心技术的国家——这下把一直被美俄独占的“天空运输霸权”狠狠撕开了个缺口。
想象一下五年后的景象:在墨脱的冰川上,AC333的机群正吊着轻型坦克翻越那“鹰都飞不过”的喜马拉雅山口;在南海的岛礁上,它把红旗-17防空导弹稳稳放在刚拓展的礁盘上;甚至在台海东岸,成规模的机械化部队随时从天而降,断绝所谓的“退路”……当那35吨重的“中国翅膀”掀起风暴,陆军那百年的腾飞梦想终于变成了燎原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