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出去办事,叫了一台网约车。三十分钟的车程,手机显示支付36元。当我点击屏幕完成支付,司机张师傅的手机屏上,却只收到27元。九块钱就这样在数字化的平台上周转一下,便流进了平台老板的兜,无声无息。
这是什么?只要神经正常的人都不难明白,这是一种新型的剥削方式。由这种剥削方式建立起来的阶级壁垒,正在或已经形成21世纪赛博荒原高矗的界碑。
办事完毕,再次召车,巧合令人吃惊——又是张师傅。一回生,二回熟,归途的密闭空间里,一场关于生存的对话在引擎的低鸣中铺展开来。方向盘后,张师傅那双布满着无奈、沉淀着疲惫的眼睛,已是一面棱镜,折射出数百万“数字佃农”在算法桎梏下的集体困境——不是个体的叹息,而是一个时代的集体阵痛。
一、算法领主的虚拟封地与无形牢笼
张师傅的手机屏幕昼夜不息,闪烁着一幅幅由算法绘制的“热力图”。跳跃的色块,红黄交织,宛如中世纪的封建绳尺,精准丈量着数据沃土的丰瘠,也圈定了劳动者的活动疆域。
“你看这深红色”,张师傅指尖沉重地划过佛山新城的地图:“平台标榜的‘黄金接单区’,可一脚油门扎进去,就被蜂拥而至的订单钉死在望不到头的拥堵里。”
我见之了然,也不由惊叹——这哪里是机遇,分明是算法领主精心构筑的虚拟采邑。劳动者以为在广袤的数字平原上自由驰骋,实则每一步都深陷于算法预设的数据垄沟,自主性已经被悄然剥夺,无形之力驱使你向它指定的路线区域完成指定的工作。
事实上,这种精密的数据控制术,正以惊人的速度覆盖着所有被冠以“零工经济”、“灵活就业”之名的数字荒原,把劳动者牢牢统治并实施无处不在的剥削。也渗进了政府管理的神经,镣铐体制内外。比如体制内外的上下班,各种活动,无一不受算法的管控。只是剥削的轻重程度略有区别罢了。
外卖小哥陈明永远无法抹去那个暴雨夜的记忆:系统冰冷地为他分配了127秒的爬楼时间。当他如落汤鸡般冲进写字楼时,却绝望地发现电梯正在维护。午夜的钟声尚未敲响,超时扣款的通知已与膝盖钻心的风湿痛一同发作……
而在东莞的电子工厂,工人李姐的生理需求被简化为“生产损耗”——传感器精确记录着她的每一次如厕时长。流水线上方,闪烁着刺眼光芒的效率排行榜,如同悬在数字农奴头顶的领主鞭影,无声地催促着更快的节奏、更少的停歇。体制内的小陈参加政府活动,忘了及时扫码打卡,当月绩效奖便降了一级。
算法已经将人类的劳动切割、压缩至秒级单位进行计量与规训,福柯笔下揭示的“全景监狱”,已在算法的加持下,完成了惊悚进化:它无处不在,却又遁于无形,成为一座座由代码构筑的透明牢笼。
二、技术包装下的吸血密码与三重剥削
张师傅的记账本里,记录着时代残酷嬗变的血泪账册。三年前,日流水还能勉强触及800元的边缘;如今,在租车费、飙升的电费、名目繁多的合规费层层盘剥之后,握着薄薄240元钞票的手,时常因愤怒与无助而微微发抖。
更令人愤懑的是平台玩弄的“阴阳账单”游戏:乘客王女士曾实付98元,而张师傅端显示的结算额仅为71元。那神秘的27元差价,如同蒸发在数字黑箱中的幽灵,无声地印证着平台宣称的“撮合服务”背后,是比传统地租更为隐蔽、高效的剥削本质——它以“技术”为名,行“数字佃租”之实。
在光鲜的技术外衣下,剥削形态完成了触目惊心的三重进化——
一是时间佃租。外卖平台以“关怀”之名,强制骑手“休息”20分钟,却要求他们在此期间,完成无薪的车辆检修。张师傅的“自愿”深夜出车,实则是为了追逐那1.2倍的微薄补贴,以透支肝肾功能为代价换取生存空间。
二是空间赋税。把接单热力图做成诱饵,将司机精准导向高需求(往往也是高拥堵)区域,却对由此产生的额外油耗、时间成本分文不补。GPS设定的无形“围栏”,使87%的骑手被迫放弃跨区订单的补贴。劳动者的空间位移自由,被数据地图彻底锁进了虚拟栅栏。
三是身份魔术。当张师傅在平台精心设计的流程诱导下,懵懂地注册为“个体工商户”时,传统的劳动关系瞬间便烟云般消散。五险一金从此与他无缘,成了数字荒原上遥不可及的奢侈品。而平台则得以金蝉脱壳,将本应承担的责任转嫁给个体与社会。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2024年发布的《平台经济剥削系数研究报告》无情地揭穿了这场魔术:头部出行平台的利润率竟高达传统出租车行业的4.6倍!这还只是出租车行业一角。其它行业亦复如此或更高。
游艇码头奢华的光影倒映在网约车充电站幽蓝色的冷光里,城市护城河平静的水面下,正无声地描绘着21世纪最为尖锐的阶级图谱——数字佃农们用续航里程的焦虑、身体的透支,源源不断地喂养着食利阶层杯中摇曳的波尔多红酒。
三、数字荒原上的荆棘抗争
然而,抗争的种子从未在车轮碾压过的土地上彻底消亡。它在缝隙中悄然萌发。张师傅的手机里,七个司机互助群的消息日夜闪烁。最新的集体智慧结晶是“狗摇头识别术”——对明显不合理的长途低单价订单,司机们自发形成默契,集体拒接。
在抖音的喧嚣中,“@网约车老枪”每一条揭秘平台规则陷阱、分享生存技巧的视频,都能引发数以万计的点赞与共鸣。劳动者们正尝试用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流量的武器,反制冰冷的算法逻辑。
最令人心碎也最悲壮的,是身体本身的抗争:当张师傅在接单的短暂间隙,撩起衣角为自己注射胰岛素;当外卖骑手为了抢回那0.5元的超时费,在湍急的车流中铤而走险……这些血肉之躯的极限操作,本身就是一份份蘸着血汗写就的无声抗议书。
法律战场同样硝烟弥漫。广东省高级法院数据显示,涉及新就业形态的劳动纠纷案件,近年来年均增幅高达40%。觉醒的劳动者开始尝试“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劳工律师开发出“剥削率计算器”小程序,帮助司机精准量化平台的不公抽成;技术背景的维权者编写出开源的数据抓取工具,试图揭开算法黑箱的一角……
张师傅跟我说,他曾花费数个日夜,整理出27页图文并茂的PDF,申诉他因在车内放置保温杯而被平台以“车内环境不整洁”为由封号的荒谬遭遇——这份用Word文档写就的诉状,字字泣血,正是数字农奴向算法领主掷出的宣战书。这样的战书,会越来越多。双方也必将完成终极一战。
四、穿透黑箱的曙光与新制度的萌芽
事实上,变革的星火,正在制度与技术的裂缝间艰难点燃,并已透露出希望的微光。
在安徽省立法会议厅,一项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条款被写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规定》——“逆向算法审计”。这意味着,未来经民主推选的劳动者代表,将有望穿透商业机密的壁垒,直面决定他们命运的派单逻辑源代码,算法黑箱第一次面临被撬开的可能。
上海乘客的支付习惯正被悄然重塑。扫码支付完成的瞬间,订单详情页会清晰展示平台抽成的具体比例和金额。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在这个小小的二维码里获得了直观的、数字化的重生,消费者知情权与劳动者付出的关联被前所未有地拉近。
在广东,一场更深层次的制度革命正在酝酿。职业伤害保障基金按每单0.5%的比例强制计提,目前已覆盖超过300万像张师傅这样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当第一笔工伤理赔金,真正落到受伤司机手中时,冰冷的算法黑箱被撬开了一道裂缝,透出人性的微光。
更富前瞻性的探索,还有来自大洋彼岸的启发。德国试验的“区块链集体谈判”模式,正被引入杭州的骑手群体。工人们尝试利用区块链技术的不可篡改性和透明性,构建分布式的加密数据链,作为新时代的“锄头”和“算盘”,在数字化的劳动契约上,清晰地刻下自己的议价权与集体意志。技术,开始从奴役的工具,转向赋能与解放的可能。
五、斩断算法镣铐的五重革命
没有不需要代价的变革,也没有不需要时间的变革,更没有不经过斗争的变革。
回望1760年的曼彻斯特,蒸汽机的轰鸣无情地将手工业者,驱赶进工厂的高墙之内,开启了工业时代的“圈地运动”。两个半世纪后,历史仿佛陷入诡异的螺旋,算法正以更为“优雅”、更不易察觉的方式,在虚拟空间进行着一场规模空前的“新圈地运动”。
北京仲裁委曾以“管理松散”为由,断然否认网约车司机与平台存在劳动关系;而与此同时,美国加州法院却裁定Uber司机应被视为雇员。这两份近乎背道而驰的判决,成为历史螺旋上升过程中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荒诞注脚,也凸显了全球范围内,规制新型劳动关系的混乱与紧迫。
我们认为,要彻底斩断束缚数字劳动者的算法镣铐,从虚拟封建制的阴影中突围,必须发动一场系统性的、深刻的五重革命:
一是数据确权革命。用户(包括劳动者和消费者)产生的海量行为数据,其价值不应被平台独占。应通过立法,明确将核心的、脱敏后的群体性用户数据,视为一种新型“公共资产”或“数字公地”,探索建立公平的数据价值分享机制,让创造这些数据的“佃农”,也能合理共享“数据佃租”的收益。
二是算法透明革命。强制平台公开涉及劳动者核心权益(如定价、派单、奖惩规则)的关键算法参数与逻辑,而非笼统的免责声明。建立由劳动者代表、技术专家、法律人士组成的独立监督机制,赋予其对算法的质询权和评估权,确保算法公平、非歧视、可解释。
三是社会保障革命。打破社会保障与单一雇佣关系的传统捆绑,建立覆盖所有劳动者的“个人终身社保账户”,社保权益随人流转,不受雇佣形式变化影响。探索适应灵活就业特点的、可转移接续的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制度,筑起抵御风险的安全网。
四是集体议价革命。在法律上明确承认并保障司机微信群、骑手社区等,自发形成的线上/线下劳动者组织拥有集体谈判权。探索在平台算法系统中强制植入“人性化开关”或“议价接口”,允许劳动者集体通过协商机制,对影响自身重大权益的算法规则(如抽成比例、计价规则、休息时间)进行定期议价和调整。
五是劳动者的觉醒与斗争,这也是最最重要的。这就要求劳动者组织起来,形成合力,向算法领主宣战。
当外卖骑手们开始在暴雨天集体关闭接单系统,当程序员们在代码仓库留下“拒绝996”的隐形水印,当网约车司机们默契地同时下线——这些看似微小的集体行动,正如同黑暗中的萤火,逐渐连成照亮变革之路的光带。
需要注意的是,组织化抗争需要“领头羊”,亦需要智慧和策略。有骑手开发出"幽灵订单"识别插件,通过技术反制算法压榨;程序员群体创建"代码人权观察"组织,用区块链记录每个被迫加班的需求变更;更令人振奋的是跨行业工会的萌芽,快递员与内容审核员发现彼此的困境竟如此相似。这种横向联结正在打破数字封建主义的隔离墙。
斗争形式也要与时俱进。除了传统的罢工抗议,劳动者们应该善于运用数据武器——收集工作强度证据制作可视化报告,用算法模拟资本扩张的终极后果,甚至发起“数字静坐”,用海量的合规操作请求拖慢剥削系统。某电商仓库的拣货员们发明了"微笑减速"战术,通过严格遵循安全规范使分拣效率下降30%,迫使管理系统调整参数。
我们看到,在这场不对称战争中,创造性反抗层出不穷。有程序员在自动回复系统里埋设劳动法条款,有设计师把维权二维码藏进界面图标,网文作家们则用暗号章节传递组织信息。这些行动证明,当技术劳动者觉醒时,他们最清楚如何从系统内部松动算法的枷锁。
但真正的转折,将发生在认知层面。越来越多从业者意识到,算法暴政背后是生产关系的问题。当某个外卖平台的骑手们集体研究《资本论》并建立读书会时,这场斗争便从权益维护升维为意识形态较量。劳动者们开始追问:为什么我们编写的代码反而成了束缚自己的绳索?这种觉醒比任何技术反制都更具颠覆性。
暮色深沉,张师傅的车按我的回家路线,已经行驶到了泛着金色涟漪的北江岸。时下正是汛期,江涛阵阵,和风如拂,我和张师傅都感受到了一种由近而远的憧憬。
到了,我下了车,张师傅转动方向盘,驶向今晚的第一百单。就在此时,他的手机屏幕亮起,弹出一条新闻推送:广东人大正推动试点“折中算法”——在暴雨等极端天气下,系统将自动触发减速保护机制并给予司机额外奖励。这一刻,冰冷的技术逻辑,似乎第一次向血肉之躯的脆弱与尊严,低下了它高傲的头颅。
是的,人的价值与尊严,绝不能被简化为算法的输入参数,也绝不能被平台的数据模型所定价。应该让马克思那穿越时空的箴言,在数字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芒——
当“数字佃农”们最终挣脱那虚拟绳尺的丈量,当遮蔽在算法黑箱之下的所有血汗与付出被置于阳光之下,公正的称量必将到来。那不仅是经济权益的回归,更是人之为人的尊严的彻底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