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肩负起这一神圣使命,我们的党、我们的同志,付出了极大的艰辛与努力。
首先,我们必须击败那些实力超出我们十倍的对手,在敌人无情打击的考验中求得生存。紧接着,我们还需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挑战人体与意志的极限,于雪山与草地上与恶劣的自然条件展开抗争。
最为艰巨的是,我们还需与自身展开搏斗,化解内心的纷争与隔膜,坚守团结的纽带,持续进行自我革新与进步。
无论身处强盛还是遭遇低谷,团结始终是至关重要的,它是迈向胜利的密钥。张国焘,既是党内斗争中的反面教材,亦是我党开展团结工作的楷模。深入剖析并阐明他的问题,实乃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
含糊其辞的表述往往导致误判的产生,而停留在表面的批评同样不利于深刻吸取教训。
01
1936年2月15日,面对薛岳与刘湘联手的猛烈攻势,张国焘不得已率领南下红军撤离了天全、芦山及宝山等地。
南征策略遭遇重挫,红军遭受巨大损失。屋漏偏逢连日阴雨,遭遇失败的红军又遭遇了数十年未遇的暴雪,士气和军心均陷入低谷。一连串的困境与打击,使得张国焘在四方面军中的声望与地位遭受动摇。
百丈关战役的失利对张国焘的打击自是不言而喻,然而,彼时他已无暇他顾,对战损数据的关注已然被抛诸脑后。军事败北令张国焘政治处境困难他只得再次启程,北上寻觅中央,但这却是张国焘所不愿且拒绝之举。同时,他也无力继续南下。正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这句成语,恰如其分地描绘了张国焘的困境。
有言称,不给自己留后路,恰是通向成功的捷径。确实,在困境之中,我们或许应考虑此法,然而,身处顺境之时,则需为自身预留更多退步的空间,切莫言语过于决绝,行动过于彻底。
预做准备,方能自如应对。
败走南方之后,张国焘时刻萦绕心头的是如何向中央交代,以及如何为自己在政治道路上寻觅一条出路。若非在卓木碉会议上他采取了那般决绝的手段,恐怕他的忧虑也不会如此深重。
尽管此时张国焘手中握有诸多筹码,但他所面临的局面并非一帆风顺。虽然坚持南下的决策导致第四方面军遭受了一定损失,但不可否认的是,此时第四方面军依然是三大主力红军中力量最为雄厚的一支。即便是将其他两支红军的力量相加,亦不及张国焘所掌握的力量强大。
百丈关战役的挫败,使得南下红军遭受了重大损失,然而,张国焘依然掌控着红军中绝大多数的革命力量,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长久以来,众多朋友对于红四方面军的实力缺乏明确的认识,以下便对此作一简要总结。
一、当四方面军与其它方面军胜利会师之际,其人数高达八万余众。然而,南下的征途失利,使得他们损失了逾一万人。抵达甘孜后,经过整编,四方面军的人数锐减至四万有余。随后的北返途中,当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汇聚一堂时,四方面军的兵力已缩减至三万七千人。
继此之后,四方面军的一部奉令集结成西路军,挺进河西走廊。在这过程中,部队成员不幸失散或英勇牺牲,共计两万余人。
随后,四方面军的余部辗转跟随其他部队抵达陕北。然而,当延安方面统计各路军队的实际人数时,却发现四方面军的人数依然位居各军之首。
自国家成立之初,获授军衔的将领中,原红四方面军的成员占据了显著比例。在我国,共有三个以将军命名之县,其中湖北的红安县与安徽的金寨县,其将军们大多出自红四方面军。江西的兴国县亦位列其中。上述信息数据源自权威资料。原中党史研副主任石仲泉《我观党史》中册,权威可信。
从数据分析可知,经历第五次反围剿之后,红四方面军人数最为众多,实力亦最为雄厚,堪称主力中的中坚力量。在革命面临严重挫折的关键时刻,这支相对强大的四方面军,成为了革命事业的重要支柱。
这恰恰是中央对张国焘屡次宽恕的根本原因。同样,四方面军所拥有的强大实力,构成了张国焘敢于分裂的坚实实践基础。而他同王明之间独特的联系,更是他敢于走上分裂道路的政治基石。
南下的挫败使得张国焘陷入了两难之境,然而,这也点燃了他内心的凶猛之火。
02
张国焘南征受阻,与此同时,中央在北方逐渐拓展了战局。然而,那时的中央力量尚显薄弱,仅凭自身实力难以在陕北稳固根基。一旦胡宗南与老蒋布下围剿之网,北上的红军形势也将急转而下。
一言以蔽之,中央力量亟待加强,迫切需要四方面军的支援。
当时,教员及张闻天等同志已悉张国焘另立中央之举。尽管他们内心充满愤怒,怒火中烧,然而,出于对全局利益的考量,他们仍竭尽全力,寻求团结张国焘之策。
照张闻天所言,便是:我们当时展现出了极大的耐心,一步步引导他,直至他从洞穴中走出。若非如此,众多干部和力量将不可避免地遭受损失。因此,我们向他发送了多封电报,最终成功将他引出。
无奈,毕竟张国焘仍旧掌握着红军最为强大的力量。
除却每日通过电报与张国焘维系联络,教员及其同仁亦寻觅不到更佳之策。卓木碉大会召开之后,中央对张国焘及其率领的南下红军,已基本丧失了有效约束。无论是严正的训斥还是温和的劝导,张国焘均置若罔闻。
不仅置若罔闻,更因战局不利,凶性勃发的张国焘,反而加剧了对原一方面军干部的打压,频繁挑起事端,制造麻烦,使得陈伯钧、董振堂等干部日日忍受着屈辱,即便在红军大学的刘伯承也未能幸免,四方面军的干部对他处处设阻,百般刁难。
即便在卓木碉大会上,曾支持张国焘的何长工亦未能幸免,其官职接连被贬。张国焘此举使得一方面军的干部倍感压力。恰在此时,杨尚昆派来的警卫员传达了消息,告知李伯钊“九九密电”之事,陈伯钧等人亦闻此消息。
听闻张国焘与陈昌浩曾对党中央心生异志,陈伯钧等同志便勃然大怒。关于九九密电,我认为其确实存在,然而,这并非张国焘的主要罪责所在。他的主要罪行在于分裂。之所以这封密电的知名度如此之高,或许是因为“密电”二字触发了人们的探秘心理。但实际上,当时军队间的通讯电报多为密电,并无特别之处。
李伯钊,杨尚昆之妻,身为一名文化干部,当教员作出独自北上之决定时,她恰巧随文化团外出演出,未能及时获知消息。演出结束后,李伯钊归队,不料随即被陈昌浩扣留。与此同时,已北上途中的杨尚昆心绪不宁,反复思虑之下,派遣一名警卫员前去告知李伯钊。然而,这位警卫员的到来却意外地引发了刘伯承等人的不满,成为了点燃冲突的导火索。
原段落:五、九兵团的干部私下与刘伯承商议,毅然决然提出“兵谏”之策,要么直接开辟北上通道,要么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先将张国焘捉拿归案。 五、九兵团的干部私下向刘伯承提出商议,果断提出“兵谏”之策,要么径自打通北上之路,要么先行捉拿张国焘,以绝后患。
刘伯承一直想这么做!
当五、九兵团的干部登门拜访,刘伯承迅速制定了一项详尽的作战计划。紧接着,刘伯承利用与红军总部交流游击战术文稿的契机,得以与朱老总会面,并向其请教意见。
朱老总闻悉刘伯承等人意图进行兵谏,便及时劝阻了刘伯承,敦促他们保持耐心,等待适当的时机。
刘伯承等人的北上路线构想,实则充满风险。若一旦付诸实践,占据绝对优势的张国焘定会采取极端手段。届时,不仅难以逃脱,反而可能引发严重后果。先前,五军团有数十名战士擅自脱离主力部队北上,不幸被俘。张国焘欲将他们尽数处决,幸得朱老总及时制止。
朱老总深知北上的风险,亦深知若红军自相残杀,此等闹剧对革命事业只会带来百害而无一利。作为军队的最高统帅,他绝不能对这种情形袖手旁观。因此,他并未采纳刘伯承的建议。
刘伯承与朱老总观点一致,然而他亦深知,若不及时行动,张国焘或许将先行发难。
刘伯承进而向朱老总建言,若独立北进不可行,不妨将张国焘拘押,随后率领红四方面军强行北上。如今,张国焘南下的尝试以失败告终,而中央的北上战略却成功打开了新局面,这已充分证明了张国焘决策的失误。北上行动已有充分的理由支撑。
朱老总沉思片刻,最终还是劝刘伯承保持耐心。他深知此刻并非采取强硬手段的恰当时机。张国焘在四方面军中仍拥有众多支持他的心腹,若贸然行动,不仅难以成功,事后恐怕也难以平息纷争。
应利用南下失利。积极团结四方面军的干部,深入开展他们的思想工作,努力争取他们的支持,以增强四方面军内部对北上行动的支持力量。且我军第四方面军即将与红二、六兵团胜利会师,届时若能获得贺龙和任弼时的鼎力相助,北上的实力将显著增强。到那时,我们便能与张国焘正面交锋。因此,当前务必保持耐心,忍辱负重。
朱老总紧接着便询问了刘伯承北上作战及擒获敌首的详细策略。在聆听了刘伯承的规划之后,即便是朱老总也不禁对刘伯承卓越的谋略与战略眼光心生敬佩。纵然计策再为精妙,仍需把握住实施计划的绝佳时机。
朱老总对刘伯承言:“忍耐一时之气,可免日后百般忧虑。静待良机,谋定而后动。”
03
朱老总与教员策略一致。
张国焘确实犯下了严重的错误,但此刻绝不可轻举妄动,必须设法安抚他。当前,张国焘宛如惊恐的飞鸟,正处于极度警觉的状态。若中央选择放弃张国焘,与他进行彻底的斗争,直至开除其党籍,并在组织关系上与他彻底断绝,这无疑等同于自断臂膀。
党的使命责任重大,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甚至能够与国军将领携手合作,那么,团结内部的同志又怎能成为难题呢?迈向成功之路,我们必须集中精力解决核心矛盾,汇聚一切可能联合的力量,切莫让次要问题束缚我们的思维,导致方寸大乱。
在人生的每一步,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投身事业,若你已立下明确的目标,便需时常警醒自己,切勿为眼前的小利所惑,学会耐心等待,学会自律自持,更需具备为达成目标而适当妥协的胸怀。
为了与张国焘达成共识,教员等人展现了妥协的精神,然而张国焘却固执己见,面对这种情况,该如何是好呢?
张国焘虽不惧中共中央,然而对共产国际则心生敬畏。作为一名历经沧桑的资深者,张国焘深切体会到共产国际的影响力之巨,往往一句只言片语便足以左右他的命运与生死。
在卓木碉举行会议之际,党中央与张国焘均与共产国际失去了联络。恰巧,负责与共产国际通信的密码本掌握在刘伯承手中。然而,在向南迁徙的过程中,为了确保党中央的安全,刘伯承毅然决然地将该密码本付之一炬。
如此一来,无论是张国焘还是陕北的党中央,都不得不被动地等待共产国际的联络。然而,张国焘与毛泽东等人均深知,谁能够率先与共产国际取得联系,谁便能掌握先机。
此刻,张国焘的信心相较于教员等人显得更为充足,这得益于他与王明之间那份非同寻常的关联。
在苏联那段时光,张国焘与王明之间确实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较量。最终,这场斗争以张国焘败北并返回祖国而告终。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王明凭借米夫的信任,最终崛起成为中共的领导者。在六届四中全会之后,王明为在党内大力推广“左倾冒险主义”,派遣众多亲信奔赴各根据地,执行进攻策略。其中,项英被派往中央苏区,张国焘则被派往鄂豫皖苏区。(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源于苏联的第三时期理论。)
照常理推断,与王明有矛盾的张国焘,却为何会被派遣至鄂豫皖苏区呢?
原因显而易见,张国焘选择背叛,苏联的困境使他深刻认识到冒犯共产国际的严重后果,于是他转而支持王明与米夫,并坚决站在城市道路的一边。在此过程中,他力挺王明,在党内为他辩护,助力其稳固了党内地位。
得益于王明的信任,张国焘得以获得前往鄂豫皖苏区的机遇。
张国焘在青年时期性格颇为鲁莽,系寥寥数人之中敢于与共产国际正面交锋者。南昌起义的失利后,张太雷对他提出控告,指责其伪造圣旨,遂致其党内领导职务被剥夺,此后他沉寂了数月之久。
然而,张国焘对中央的决议心生不服,遂致信反驳,并与瞿秋白发生了激烈的争执。在那个时期,瞿秋白等人确实显得过于冒险。革命的大潮已告失败,他们却仍旧高喊革命高潮即将到来的口号,日复一日地督促各地同志发起暴动,这种做法显然脱离了实际。
张国焘指责罗米纳兹指导下的中共都快成了“暴动编辑部”在那个年代,张国焘遭受了极大的压制,他的观点未能得到应有的理解和认可,甚至萌生了与陈独秀分道扬镳,另立“工农党”的念头,然而陈独秀并未予以同意。(张国焘早有独立门户之志,却苦于自身力量尚不足以成事。)
随后,张国焘赴苏联参加了中共“六大”会议,继而又参与了共产国际的“六大”会议。会议结束后,他被留在了莫斯科。在那里,他与王明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斗争,最终以失败告终,无奈之下返回了祖国。
经此一役,张国焘终于悟出了真谛,唯有继续遵循共产国际的指导,方有光明的前途。
自六届四中全会落幕,众多同志对王明的晋升表示了强烈反对,一时之间风波迭起。罗文虎挺身而出,领衔创建了“非委”,坚决抵制王明的上台,并对六届四中全会的决议予以否认。在这关键时刻,党内资深成员张国焘发表文章《拥护四中全会与两条路线上的斗争》,明确表示支持王明,旗帜鲜明地站在了他的阵营。
事后,王明剥夺了罗文虎的党籍,此举引发了轩然大波,导致局势动荡不安。在此关键时刻,张国焘挺身而出,撰写了一篇文章,明确指出:反王明即反党反国际。言毕,无人敢异议王明。
因此,在六届四中全会之后,王明之所以能够稳固地立足,离不开张国焘的大力支持。
这段经历亦暴露了张国焘党性之不足,原则之薄弱。每当面临棘手难题,他便选择退却,畏惧直面挑战。
04
若张国焘率先与共产国际取得联系,并与王明展开交流,这对党中央而言将构成极大的威胁。彼时,共产国际在中共内部享有无与伦比的崇高威信,甚至近乎迷信。凡是由共产国际派遣的人员,均受到无条件的拥护与信赖。
李德,这位由共产国际派往东北搜集日军情报、并顺道为上海运送资金的情报工作者,因与共产国际建立了联系,竟意外地被博古等人推崇为军事领导者。这一举措直接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惨痛失败。
李德与博古所倡导的军事策略确实存在诸多偏差,然而,第五次反围剿之所以失利,其根本原因并非单一因素。那时,我党尚处于幼嫩、不够成熟的阶段,对共产国际的依赖过重,这导致了我们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
因此,尽管教员与张国焘之间的斗争激烈至极,但最终决定胜负的权力仍掌握在共产国际手中。
然而,张国焘误判了形势,他选择了南下的道路,这无疑使得他与共产国际的关系愈发疏远。与此同时,毛泽东则坚定地选择北上,这一决策不仅基于北上抗日、建立统一战线的战略考量,也蕴含着与共产国际恢复联系的意图。
明智的抉择使得教员率先与共产国际建立了联系。这场持续了半年的分裂闹剧,也该画上句号了!